氣象曆
節氣過了小暑、大暑,就來到立秋。字面上,立秋解釋為秋天的開始,古人說這天起暑氣漸消、早晚變得比較涼爽,但事實上台灣還是
相當炎熱。立秋期間的高溫在二十四節氣中僅次於大暑和小暑,和夏至在伯仲之間,和上一個節氣大暑比起來溫度只略微下降。
古代為祈求國泰民安,立秋這天皇帝得帶著朝中大臣向天祭祀,農民則常用立秋這天的天氣來判斷未來一期的收成,因而有「立秋無雨最堪憂」的俗諺,表示這天如果沒下雨的話,農作將歉收。另外又有「雷打秋,明年一半收」的俗諺,指立秋這天如果下雷雨,則明年的農作物收成將少一半。
不過我們反覆看過去幾年台灣的氣象觀測資料,並無這樣的因果,實在無法用來判斷天氣和收成的前兆關係。
立秋仍然是台灣的盛夏季節,天氣主要受到太平洋高氣壓籠罩影響,全台各地中午高溫都有31到34度,近年來隨著氣候變遷,似乎有愈來愈熱的趨勢,尤其在都會地區有熱島效應,中午高溫達34度以上也愈來愈常見,而清晨的低溫仍然有25到26度。
簡單的說,立秋的天氣表面上似乎很平和,但實際上是有點危機四伏。亦即在沒有颱風的時候相當晴朗穩定,但容易有午後雷陣雨,不過颱風發生的機率卻相當高,歷史資料顯示八月分是颱風最容易生成的時間,而這時生成的颱風也大多相當強烈,一旦侵台,多數會造成相當嚴重的損害,不得不小心。
養生守則
在這個夏秋之交的時節,脾胃的保健相對複雜,一方面得清暑益氣,另一方面則要升脾陰以避免脾虛。脾胃主治化、升降與統血,飲食上除了應該避免暴飲暴食、過量飲酒與過度勞累之外,若能適當的運動,包括拉筋、循序漸進的伸展,也能強化脾胃的功能。
立秋最佳的運動時間在早晨,晨運可以增強對環境的適應能力,晚間則應該避免激烈的運動,而採取散步等相對較為溫和的運動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