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孫遹(1631-1700),字駿孫,號羨門、金粟山人,浙江海監人。清順治十六年進士,康熙十八年博學鴻詞科第一,授翰林院編修,曾參與纂修《明史》。退隱時,康熙御賜「松桂堂」匾額。
善詩詞,王士禎甚器之,二人齊名,時號「彭王」,有《松桂堂集》、《延露詞》、《金粟詞話》等等。《四庫全書總目》:「才學富贍,詞采清華。」譚瑩《論詞絕句》:「大科名重千秋在,開國填詞第一人。」《清詩紀事初編》:「各體皆備,世獨賞其香奩豔體。」「香奩體」源於唐韓偓唱詠閨女宮婢輕窈美窕之姿,集曰《香奩集》,序云:「金閨繡戶,始預風流。」明朱權《太和正音譜》:「香奩體,裙裾脂粉。」知其詩以豔香暖玉為要,後遂喻閨閣私情之作。以香奩豔體評彭孫遹,意其詞作格卑調弱。
見其以〈秋日登滕王閣〉詩登臨消愁而更愁:「客路逢秋思易傷,江天煙景正蒼涼。依然極浦生秋水,終古寒潮送夕陽。高士幾回亭草綠,梅仙一去嶺雲荒。臨風不見南來雁,書劄何由達豫章。」「滕王閣」位江西南昌,始建唐永徽四年,唐高祖李淵之子李元嬰任洪州都督時興建,稱西江第一樓,與湖北黃鶴樓、湖南岳陽樓並稱江南三大名樓,以滕王閣為首,唐王勃有千古聞名〈滕王閣序〉。
首聯敘情,客途行旅,逢秋益悲,登覽勝景,但見江天彌霧,倍感蒼愁,此中有孤獨高情、廣域視野、深縱嘆息;頷聯繪景,遠流岸涘秋水仍然,江面寒潮永攜晚夕。此二句呼應王勃〈滕王閣序〉:「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
頸聯弔古傷今,高士亭草能有幾回榮枯,梅仙隱蹤,嶺上荒雲兀自駐走。高士指稱徐漃,字孺子,東漢豫章南昌人,隱居不仕,時稱南州高士。王勃〈滕王閣序〉:「人傑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東漢南昌太守陳蕃為徐漃設榻長談;「下榻」之名由此。「梅仙」即是西漢梅福,字子真,王莽篡政而去官,訛傳化仙,高宗御賜「吏隱真人」;尾聯情景相襯,御風極目,未見鴻雁南歸,鄉音家札豈送南昌。
是詩見詩人筆調清麗,客愁無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