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國科會經費支持下,成功大學及中山大學聯手,研發出國內第一個「海下探索尖兵」—抗流型水下遙控載具,可深入海底,檢查沈船漏油情形,或探測海岸平台的結構等。未來也可拍下海底繽紛世界的漂亮影像,結合網際網路和雲端科技,同步進行科學教育。
成功、中山大學和鍵銘螺絲公司產學合作,開發本土第一台「水下遙控載具」(ROV),已到第二代,整套ROV設備零件自製率達百分之八十五以上,最深可達海面下六百公尺,正在申請三項台灣專利和一項美國專利。
中山海下科技暨應用海洋物理研究所副教授王兆璋指出,全世界有能力製造ROV的廠商不到二十家,本土廠商能做,就可以打亂產業市場原本的平衡。
國科會工程發展處處長李清庭預期,五年內台灣將從海下產業設備進口國變成出口國。
成大教授方銘川表示,這個水下遙控載具,具備影像與訊號控制裝置、推進器、防水接頭、LED照明設備、攝影機、繫纜、光纖捲線器、高壓艙等配備,可長時間在海底下作業。未來作業深度可達三千公尺,不僅可在台灣海峽作業,也可在更深的東部太平洋海域作業,寫下台灣水下技術發展的里程碑。
方銘川喜歡稱將這套水下遙控載具稱為「水中機器人」,主要是它具有操作靈活及功能齊全等優點,可在水面船隻上操作指揮,相當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