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宣布未來將不續在台北市推動社會住宅後,內政部長李鴻源又推出「核心疏散」新構想,將大台北都會區居住範圍擴大,不局限雙北市,透過補貼捷運通勤費、提高房貸額度,引導雙北市民眾移居桃園、中壢,以紓解房價壓力。
的確,大台北都會區是不局限雙北市,新竹以北甚至宜蘭,都屬大台北都會區,總共約有九百萬人口,是一個具規模的經濟體。
以整合觀點,統合發展大台北區是正確的方向,筆者更認為,應該借鏡日本東京都,把雙北、桃園與新竹列為首都特區,合併成跨縣市的行政區域(縣市可保留,如東京都由一都三縣組成),不過,我不認同李部長打算透過交通補貼等,引導雙北人口移居的構想。
首先,近十餘年來,不少建商不斷在大桃園地區推出大型建案,桃園縣人口已突破百萬,然而,縣政府在核可大量的建案時,並沒有把基礎交通建設做起來,由於捷運還沒開通,公車運輸網絡也不發達,目前雖是大台北都會區通勤衛星都市,但到了上下班時間,車輛全塞在狹窄馬路上。
因此,想要雙北市民眾移居桃園,必須在交通等基礎建設有更多的投資,除了要強化聯結桃園與雙北的交通建設,聯結桃園與新竹的交通建設也很重要,使桃園也可成為新竹的衛星城市,朝此一方向發展,才能有吸引力。
其次,石門水庫淤積嚴重,造成桃園地區在枯水期,經常面臨缺水,但問題遲遲無法解決,也會影響民眾移居意願。
此外,筆者最反對補貼通勤費用,如果真想要分散過度擁擠的雙北人口,該做的不是補貼交通費,而是幫助地方創造就業機會。人是會往有工作的地方搬遷,今天台灣人口擠在大台北都會區,是因大台北比較好找工作,政府必須從結構面解決供需失衡,而不是透過補貼改善問題;況且,並不是所有民眾都可接受交通費補貼,為何其他納稅人要付這本不該支付的費用,來疏散雙北的人口?
盼望政府能從創造就業機會的角度,思考地方城市的發展,以補貼交通費用疏散雙北人口,絕對是下下策,切莫作出錯誤的決策。
許國品(桃園市/上班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