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氏基金會調查市售奶粉與乳品,有多達九成五添加各類維生素、鈣、鐵、維生素、膳食纖維,甚至還有磷、鎂、葉酸、鋅、碘等礦物質「營養強化」,而且普遍脂肪含量偏高,營養價值未必提高,卻可能過量造成身體負擔。
董氏基金會指出,奶粉與乳品標榜鈣、磷、鐵「強化營養」,但磷過量會造成鈣吸收不良,鐵與鈣競爭吸收,會互相妨礙,多餘的鈣不斷經腎臟排出,增加結石風險;有營養系教授表示,奶粉富含維生素、礦物質,不必額外添加,麥芽糊精成本低,是給不適合吃大量蛋白質的腎臟病人補充熱量,業者因添加而提高價格,有誤導消費者嫌疑。
專家呼籲正視亂象並介入輔導管理,但報載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表示,食品管理對象是「產品」,包括是否誠實標示及安全衛生,產品有不同適用對象,應加強民眾衛教,讓國人懂得挑選適合產品。
筆者對這種說法錯愕,難道食品藥物管理局沒有為消費者把關的責任?
試問,業者使用成本低、熱量高的添加物,不但營養價值可能適得其反,更可能危害消費者健康,業者又可賺取高利潤,這種行為豈能只是加強衛教而已?只要誠實標示、衛生無虞,就可任業者為所欲為嗎?
筆者認為,有不少消費者無法抗拒業者「花言巧語」,加強衛教確有必要,但更應從製造源頭嚴格把關,衛生署應聽取學者專家意見,評估、規範添加物的種類及比例,至少應要求標示攝取過量可能造成的影響,才能讓民眾挑選適合產品。晴文(新北市/文字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