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報導】二十多年前,美國漢學家、佛經翻譯家比爾‧波特來到大陸,尋訪傳說中在終南山修行的隱士,並寫成《空谷幽蘭》一書,很多西安人才知道,原來距離市區一小時車程的終南山中,還保留著隱居傳統,有五千多位來自大陸各地的修行者隱居山谷,過著和一千年前一樣的生活,遇到生人走近,多選擇迴避,若不懂暗語,造訪者常要吃閉門羹。
三十五歲的西安市民張劍峰,因為讀了比爾‧波特的《空谷幽蘭》,生起去尋訪隱士的想法。三年來,他頻繁進出秦嶺,走遍各地山谷,橫跨四百公里,拜訪了六百多位山中隱士,自己也從一個糾纏於情愛的青春文學編輯,變成了半個隱士,並影響家人一起修行。
「我第一次是跟一群旅友尋找,結果什麼都沒有找到。」張劍峰後來才知道,遠遠看到一群人結隊進山,隱士們就關了門,或者躲到其他地方,以免被打擾。
第一次尋訪失敗後,張劍峰決定獨自行動,他說,「尋訪了幾百位隱士後我才知道,敲門需要念一些暗號。」如果是佛教修行者,敲門時念「阿彌陀佛」,道教修行者則需念「無量壽福」,佛教修行者和道教修行者的茅棚上,一般都有標誌來區分。
張劍峰指出,這些修行人都很熱愛生活,一般會把自己小茅棚打掃得很乾淨,做一點小景致,比如在門口種點花,但他們不用手機,離村莊近的修行者還會和村裡人打交道,很少下山,日常生活中的蔬菜、米麵油等物品,都是朋友從山下送來的,他們稱之為「供養」。
台灣作家張德芬、主持人梁冬等人也曾跟隨張劍峰到終南山尋訪隱士,現在張劍峰周圍,也有一些跟他一樣去山中尋訪修行者的朋友,但能堅持的並不多。
二○一○年,張劍峰和張德芬等十多人,還湊錢修建了十幾間茅棚,取名「終南草堂」,供修行者居住。
張劍峰修行 開心做自己
在尋訪了六百多位隱士,張劍峰一個從旁觀的尋訪者變成了修行者,「修行的好處就是保持自己時時刻刻不迷失,做自己的觀察者,喜怒哀樂你都時刻觀察著自己。現在做的才是我喜歡、真正要做的事情,現在是個多元的社會,每個人都要做真正的自己。」
以前,張劍峰的父親很不喜歡燒香拜佛的人,覺得是迷信,但現在父母也打坐、吃素食,他偶爾也會帶著妻子、小孩到茅棚居住,吃飯前會先感恩做飯的人,吃飯不能說話,以前女兒挑食,但在山裡,她會吃得乾乾淨淨。
「在茅棚裡,吃飯、睡覺、曬太陽、喝茶,那樣就挺幸福的,很多人得到的東西很多,並不覺得幸福。」張劍峰強調,修行對他最大的改變,是看待事物的態度不同,「我之前的生活,也和大部分人追求的一樣,但現在,我所接觸的東西永遠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