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淒冷,在某些個閒散又無聊的夜晚,什麼都提不起興致,只想去泡湯,如果天晴無雨,又找得到同伴兼司機,烏來就不覺得那麼遠了。
最愛烏來的那條野溪溫泉,遠方的陸橋有車急馳而過,感覺那速度,卻又聽不到聲音,落潮以後會出現冒出硫磺熱氣的五個坑池,熱度高低不同,我們經常從這頭跳到那端,體驗著星光下的冷暖交替,跳到最中間那個坑前,總要放慢腳步,稍微忌諱著「門神」的指令。
被稱為「門神」的那魁梧男子,發出原住民的濃重口音,讓人聯想到紋面的賽德克‧巴萊,黑夜中,其實從沒看清過那「好管閒事」是啥模樣,只感覺一種瑣碎卻又充滿好意的聲音隨著我們的身影亦步亦趨,「小心,要從右邊走!」為什麼不能走左邊?「坐到那邊去,那塊石頭比較好!」那又是為什麼非得聽他的?
而這些疑問我們也只放在心裡自問自答,並不多言,總覺得溪邊無聲勝有聲,吵雜是一種冒犯。其實,這門神雖有點煩,卻十分熱心的常在溪邊洗地擦石,我們坐的灰色岩石常有他認真沖洗過的氣味與痕跡,彷彿比人工榻榻米更為潔淨。
榻榻米,存在於一般溫泉會館中,因為盤坐下來太過舒適,極易讓人放鬆失掉一絲理性,而傾吐心中祕密。曾經引來的一段友誼考驗,藏在記憶的一角。
那是前年的冬季,在金山的輕風軟座間,和朋友把不該說的故事在榻榻米上訴說了一下午,茶的餘香猶存,故事的餘味卻導致心結,爾後,雙方都花了加倍力氣善意又柔軟說明,方才恢復昔日友好,從此以後,榻榻米滋生了警惕,莫被氛圍影響而亂了分寸。
也因這一段,冬日的泡湯路徑調整為原始的,未加人工雕琢的山林原野,有天然的美景免費陶冶心智,人間恩怨情仇因此被暫時遺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