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露鋒芒,可能永遠得不到重任;你鋒芒太露,卻又易招人陷害。所以凡事不要太張狂,要有謙虛讓人的美德。
作為一個人,尤其是一個有才華的人,要做到不露鋒芒,既有效地保護自己,又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華,不但要說服、戰勝盲目驕傲自大的病態心理,凡事不要太張狂太咄咄逼人,更要養成謙虛讓人的美德。所謂「花要半開,酒要半醉。」凡是鮮花盛開嬌艷的時候,不是立即被人採摘而去,就是衰敗的開始。
人生也是這樣。當你志得意滿時,切不可趾高氣揚,目空一切,不可一世,這樣你不被別人當靶子打才怪呢!所以,無論你有怎樣出眾的才智,但一定要謹記:不要把自己看得太了不起,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要,不要把自己看成是救國濟民的聖人君子似的,還是收斂起你的鋒芒,夾起你的尾巴,適當掩飾起你的才華吧!
鄭莊公準備討伐許國。戰前,他先在國都舉行比賽,挑選先行官。眾將一聽,露臉立功的機會來了,都躍躍欲試,準備一顯身手。
第一個項目是擊劍格鬥。眾將都使出渾身解數,只見短劍飛舞,盾牌晃動,鬥來衝去。經過輪番比試,選出了六個人來,參加下一輪比賽。
第二個項目是比箭,取得勝利的前六名將領各射三箭,以射中靶心者為勝。有的射中靶邊,有的射中靶心。第五位上來射箭的是公孫子都,他武藝高強,年輕氣盛,向來不把別人放在眼裡。只見他搭弓上箭,三箭連中靶心。他昂著頭,瞟了最後那位射手一眼,退下去了。
最後那位射手是個老人,鬍子有點花白,他叫潁考叔,曾勸莊公與母親和解,莊公很看重他。潁考叔上前,不慌不忙,「嗖嗖嗖」,三箭射去,也連中靶心,與公孫子都射了個平手。
只剩下兩個人了,莊公派人拉出一輛戰車來,說:「你們二人站在百步開外,同時來搶這部戰車。誰搶到手,誰就是先行官。」
公孫子都輕蔑地看了一眼他的對手,哪知跑了一半時,公孫子都卻腳下一滑,跌了個跟頭。等爬起來時,潁考叔已搶車在手。公孫子都哪裡肯服氣,提了長戟就來奪車。潁考叔一看,拉起車飛步跑去,莊公忙派人阻止,宣布潁考叔為先行官。公孫子都懷恨在心。
潁考叔果然不負莊公之望,在進攻許國都城時,手舉大旗率先從雲梯上衝上許都城頭。眼見潁考叔大功告成,公孫子都嫉妒得心裡發疼,竟抽出箭來,搭弓瞄準城頭上的潁考叔射去,一下子把潁考叔射了個「透心涼」,從城頭栽下來。
一位大將瑕叔盈以為潁考叔被許兵射中陣亡了,忙拿起戰旗,又指揮士卒衝城,終於拿下了許都。
鋒芒太露而惹禍上身的典型在舊時是為人臣者功高震主。打江山時,各路英雄匯聚一個麾下,鋒芒畢露,一個比一個有能耐。主子當然需要借這些人的才能,實現自己圖霸天下的野心。
但天下已定,這些虎將功臣的才華不會隨之消失,這時他們的才能成了皇帝的心病,讓他感到威脅,所以屢屢有開國初期斬殺功臣之事,所謂「御磨殺驢」是也。韓信被殺、明太祖火燒慶功樓,無不如此。
《三國志》記載,劉備臨終時,阿斗尚幼,劉備當著群臣的面對諸葛亮說:「如果這小子可以輔助,就好好扶助他;如果他不是當君主的材料,你就自立為君算了。」
諸葛亮頓時冒了虛汗,手足無措,哭著跪拜於地說:「臣怎麼能不竭盡全力,盡忠貞之節,一直到死不鬆懈呢?」說完,叩頭流血。
劉備再仁義,也不至於把國家讓給諸葛亮,他說讓諸葛亮為君,怎麼知道沒有殺他的心思呢?因此,諸葛亮一方面行事謹慎,鞠躬盡瘁,一方面則常年征戰在外,以防授人「挾天子」的把柄,而且他鋒芒大有收斂,故意顯示自己老而無用,以免禍及自身。這是韜晦之計,收斂鋒芒是諸葛亮的大聰明。
你不露鋒芒,可能永遠得不到重任;你鋒芒太露卻又易招人陷害。雖容易取得暫時成功,卻為自己掘好了墳墓。當你施展自己的才華時,也就埋下了危機的種子。所以才華顯露要適可而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