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慧開法師(佛光大學佛教學院院長、南華大學生死學系教授)
自古以來,就有「高瞻遠矚」的人,可以「鑑往知來」而「看到」未來,或者更精確地說,可以「看到」未來的「趨勢」。例如三國時代的諸葛亮,在一千八百年前沒有報紙、電視、CNN和網際網路的時代,他高臥隆中就能預知未來天下將會三分,後來果然「魏、蜀、吳」三國鼎立,讓生活在二十一世紀的我們,不得不佩服諸葛孔明能夠「通古今之變」的獨到眼光。
要談「永續」,就不得不談「未來」;要談「未來」,就必須要談未來的「趨勢」。綜合而論,「永續」、「未來」與「趨勢」三者,可以說是「三位一體」,缺一不可。然而,以企業為例,要談未來的趨勢以求永續地經營,既不能毫無根據地憑空而論,也不能天馬行空地率性而言,一方面必須回顧、反省、檢討,另一方面則需要前瞻、規畫、開創;換言之,一方面必須要能「通古今之變」而「鑑往知來」,另一方面則必須要能「承先啟後」而「繼往開來」。
當今世界上各個企業的經營,不論其產業的性質類別如何,或是其組織規模的大小,無不致力於謀求其能「永續」經營之道。企業要求能「永續」地經營,就必須要能不斷地反省檢討,改進缺失,同時也要能「看到」未來的「趨勢」,以作為企業成長發展的方針與指南。因此,要如何分析、預判,乃至掌握整個世界以及產業未來的趨勢與走向,已經成為各個企業體內的企業主以及各階層經理人員的必修功課了。
要談未來的趨勢,當然不限於企業經營或產業發展,小至個人面對未來的生涯規畫乃至生命探索,大至國家社會針對國計民生的發展方向與施政規畫,乃至國際間的關係變化與情勢消長,都需要我們關心其未來的趨勢。至於我們如何「看到」乃至「看清」未來的趨勢,就需要培養訓練「鑑往知來」的眼光及眼力了。
因此,我們若是想要洞觀乃至掌握「趨勢」,就必須要能在時空的連結上貫穿「三世」——意即從省思「過去」,檢視「現在」,到展望「未來」,我們才能洞察趨勢的「來龍去脈」。佛法不論是在開示有情眾生的生命流轉,或是在解說世界宇宙的「成、住、壞、空」時,都是放在「三世」的宏觀時空架構中來談論,即使從現代二十一世紀的角度來看,也可說是非常先進的觀點。在這裡「三世」的意義,不單是指個人生死輪迴意義下的三世,而且還包括整個人類文明發展在歷史演進意義下的三世,古人說「三十年」為「一世」,用現代的概念來說就是「一個世代」,相當於英文的“one generation”。如今社會變化的步調加速了,十年就形成一個世代了,前後十年的差距,就很可能產生「代溝」的差異了。(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