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安全用藥、聰明就醫的第一步,就是認識「用藥安全網」的設計,從自身把關做起,為家人建立用藥安全網。並且知道有問題時,該向誰詢問或求助,才能減少不必「藥」的風險。
負責拉起這個安全網的,有以下幾個關鍵角色:
■衛生署:
負責管理醫療機構,確保醫療體系的安全與品質;並管理藥廠及藥商,確保上市藥品的品質、安全性和藥品說明書內容的正確性。
■藥廠:
研發及製造安全有效的藥品;製作藥品說明書,以協助正確用藥。
■醫院:
採購品質優良且符合需要的藥品,並督導藥師對藥品做良好的貯存、管理、調劑及標示。
■醫師:
開立正確、適合治療病人疾病的藥。
■藥師:
在藥局負責採購及管理藥品、覆核醫師開出的處方有沒有問題,確認後再依專業步驟調劑給藥,並提供用藥諮詢。
■護士:
打針或給住院病人服藥之前,再次核對病人、藥品、劑量、時間和途徑是否正確。
■病人:
核對拿到的藥品是否正確,依照藥袋標示或醫師、藥師的交代,正確服藥和保存藥品。
這個環環相扣、緊密互連的安全網,如果其中一處出現破洞,錯誤就可能發生,嚴重將致命。民眾常直覺用藥安全的把關,都是政府、藥廠、及醫藥人員的責任,並且以為這些單位或專業人員都應該不會出錯。其實,民眾才是這個安全網的核心與最後一道防線。
比方說,藥廠生產的藥物有破損、醫師開錯藥、給藥的人發錯病人,後面把關的醫院管理人員、藥師、護士、乃至最後吃藥的民眾,都還有機會幫忙層層把關、抓出錯誤。
但如果最後吃藥的民眾搞錯了吃藥方式,或沒有自己多注意一下,把關前面可能的錯誤,就沒人可以幫忙避免錯誤了。所以,病人一定要認真學會這幾件事:領藥後與服藥前,「藥」看清楚。
看診後拿到藥袋,一定先核對病人姓名、年齡、性別、醫師姓名是否正確?再看藥品種類、數量、用法等規定的標示項目都清楚嗎?
摘自《問診靠醫生.把關靠自己》大塊文化
藥袋依法必須標示項目有十六項,每一項民眾都不能忽略:
1.病患姓名。
2.性別。
3.藥品名。
4.藥品單位含量。
5.數量。
6.用法:外用或內服。
7.用量。
8.調劑者姓名。
9.調劑或交付日期。
10.調劑地點名稱。
11.調劑地點地址。
12.調劑地點電話。
13.警語:服藥前一定要知道的注意事項。
14.主要適應症。
15.主要副作用。
16.注意事項:用藥或保存上還須注意哪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