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律神經系統主要為人體控制內臟活動的部門,人體的內臟器官包括呼吸、循環、消化、吸收與內分泌系統的功能,皆受自律神經系統的控制。
自律神經系統包含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交感神經大致上會增加身體活動的作用,而副交感神經則具有緩慢身體活動的作用。
自律神經作用極易因疾病或緊張、情緒變化,與心理壓力等因素而發生失衡現象。而停經後婦女的更年期症狀,即是因身體內在壓力(內分泌急遽變化)作用在間腦的自律神經中樞,進而引起自律神經系統功能失調及自律神經失調之症狀。所以當交感及副交感神經不協調,身體健康就會亮紅燈。
而自律神經失調並非身體器官生病,而是調控的神經失衡,一般的生理檢查當然找不到病因。很多人是因為壓力造成自律神經失調,常見的胃腸潰瘍、失眠、呼吸不順、胸悶、心悸、肌肉緊繃、疼痛與焦慮症的產生或惡化,都與自律神經失調有很大的關係。
自律神經失調是現代人的文明病,病患雖然全身不舒服,卻經常查不出原因。醫學界形容,自律神經失調是身體節奏亂掉了!這些人常逛遍各大醫院,接受不必要的檢查,卻無法獲得適當的治療而苦不堪言。
近年來,發現利用心跳與心跳間距長短改變的情形,此種差異即是稱之心率變異率。而心率變異率是一種因自律神經活動而產生的波動,它反映了交感與副交感神經系統的平衡狀態。
心率的變化主要受竇房結節律細胞,與自律神經系統調控的影響,在大部分情況下,心率變異率是由自律神經系統之調節,來影響竇房結放電速率所造成,因此,自律神經系統對竇房結的調控機轉,可用心率變異率的頻譜分析來表現,其中高頻成分主要來自於副交感神經的活性。
而會造成心率變異率的自律神經活動,包括呼吸、壓力感受器的反射、大腦中心的主導等,因此醫學研究上常藉由心率的變異率,來研究自律神經系統的調節情形。
然而影響心率變異率的因素包括:年齡、性別、日夜、體位、呼吸快慢、情緒好壞及吸煙等因素。
近年來西醫治療自律神經失調,通常以精神科藥物為主,常用藥物為xanax、serenal、ativan等鎮靜安眠藥物。其他則採症狀療法,例如心跳過速會加Inderal之緩解心跳藥物,腸胃症狀則加Buscopan、Primperan、Trizymal等腸胃用藥。甚至有回饋療法、行為療法。(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