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亞太肝臟研究學會昨天公布最新B肝治療指引,建議使用最新抗病毒藥物「惠立妥」,以有效清除肝炎病毒;C肝治療部分,則修正為應增加檢測C肝病毒的基因型,再搭配長效干擾素針劑、口服抗病毒藥物,以及小分子藥物,可使C肝的治療成效達到九成。
台灣肝臟研究學會發言人余明隆教授表示,最新B肝治療指引不再是制式化的治療準則,而是個人化治療策略。醫師依照病人對藥物的反應決定用藥時間。
以針劑長效型干擾素來說,現行治療指引,e抗原陽性患者只需治療半年,e抗原陰性需治療一年,但是新版指示認為e抗原不管陰性或陽性都應接受一年治療。
余明隆指出,沒有抗藥性的患者,建議第一線使用「惠立妥」、「貝勒克」,接著為「喜必福」、「干安能」。如果已出現抗藥性則使用「惠立妥」、「貝勒克」。
中央研究院士廖運範指出,新準則將調整肝病的診斷基準,不一定以肝臟穿刺為鐵則,對於無法或者怕做肝臟穿刺的病人,還會側重病毒量、病毒基因、肝臟纖維等其他檢查,進行評估。
亞太肝臟研究學會也公布預測肝炎患者罹患肝硬化、肝癌的重要因子,包括年齡、E抗原為陽性/陰性、切片纖維程度、血液中GPT值高低等。國內二十六歲以上成人,約有百分之十六感染B型肝炎,余明隆強調,只要遵照醫師指示使用藥物並定期回診,肝纖維化、肝硬化仍可能逆轉、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