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農委會完成全國農地資源總盤點,發現約七十六萬公頃法定編定的耕地中,目前仍實際做農業生產使用者僅六十八點六萬公頃,連最優良的特定農業區農地,也消失三點一萬公頃;消失的七萬多公頃農地,不少已變更為非農業使用,甚至有不少科學園區、開發案與農民搶地。
自日據時代以來,台灣首度針對「農地」進行初步資源調查,將現有的內政部地籍圖、都市計畫範圍的農業區保護區圖、國土利用現況圖、縣市村里界線圖、林務局航照圖等十多項資料進行解析套疊,再比對現行內政部土地使用編定統計數據而成,同時也完成三百五十幅全台各縣市鄉鎮農地資源分布圖與資料。
法定耕地包含特定農業區、一般農業區、山坡地保育區及森林區的農牧用地,應有七十六萬公頃,但農委會比對發現,目前繼續做農業生產的土地僅六十八點六萬公頃。
其中,特定農業區的農牧用地被視為是全台最好、最優良的農地,現有資料登記為二十七萬公頃,但經過調查發現,真正從事農業生產的面積僅二十三點九萬公頃。
農委會企畫處長莊玉雯坦承,消失的農地除了農民設置農產品集貨場、糧倉、農業設施外,因為過度開發,有不少人貪圖農地便宜,將農地變更成為豪宅、工廠、KTV、民宿、土雞城等非農業使用。
透過農地資源分布圖也發現,不少城鎮出現過度開發情況。莊玉雯表示,桃園本是主要稻米產區,也是重要的蔬菜產地,但近年桃園發展航空城,除有高鐵經過、興建機場捷運,也有許多工廠,造成桃園農地休耕多,變更使用也多。同樣的情形也發生在有許多開發案、科學園區交會的新竹縣竹北市,值得未來政府進行整體國土規畫時警惕。
對於農地變更使用浮濫,莊玉雯表示,「農地農用」立場堅定,未來將針對優良農地做更高強度的保護,各式開發案若提不出必須使用農地的理由,不符合使用農地的合理性、必要性及無可替代性,農委會將在區域計畫委員會時強勢介入,駁回申請。
農委會水保局長黃明耀表示,將與縣市政府合作加強查緝農地亂蓋農舍、KTV、民宿等,站在糧食安全的立場,除了保護最優良的特定農業區土地,也將規畫把一般農業區土地也列入高強度保護,估計約十七點五萬公頃農地可受到更好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