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兒子就讀國小二年級,某日,他不經意的說:「媽咪,同學都覺得我很可憐,因為我們家沒有Wii。」
這真是出人意表,現在小學生覺得可憐的,不是沒有新衣服鞋子,交不出營養午餐費,而是家裡沒有Wii?
時代真是不同了。我按捺住想長篇大論闡述需要和想要、合理的收支規畫,以及各家庭自有不同教養哲學的衝動,淡淡提醒他:「可是爸爸媽媽都願意花時間陪你啊。」隔了數秒再問:「那你會覺得自己可憐嗎?」他不假思索:「不會啊!我覺得我很幸福,因為爸爸有空時會陪我玩。」
兒子的回應,讓我鬆了一口氣。
這段對話對孩子來說,已經結束了,不過就是提一下在校的情形,但帶給我的思考是多面的。孩子雖年幼,在某種程度上已經知道不需靠人云亦云來尋求認同,了解自己父母的價值觀,並能從日常生活中體察到樂趣,顯示孩子已有自我思考能力,令在教養上投注諸多心力的我頗感欣慰。
他提到班上只有三個孩子家中沒有Wii,而我所知低收入戶家庭的同學竟不在此列;有可能孩子的調查並不完全,或是該同學在同儕壓力下不想被冠上特別的印記,或根本不知那是什麼就隨口說有,當然也有可能是在大部分家庭已將Wii列入標準配備時,他的家人也刻意準備了。
早在孩子襁褓時期,我閱遍各個不同來源的資料,都提到讓孩童過早接觸電子媒體的負面影響,所以家中沒有Wii,不單純是從有限的家庭收入中做出的資源配置決策,最主要是不希望孩子的成長完全由電視和電動遊戲陪伴。我並不否認在現代社會中,這些產品提供了休閒娛樂和部分教育功能,但我願意像本版刊登【愛你一輩子】愛的約定——〈孩子有遊戲和娛樂的權利〉一文中所言,盡最大的努力提供孩子成長所需的陽光、空氣和水,而非電燈、冷氣和汽水。這樣的用心竟讓孩子在班上一面倒的被認定為可憐,教我啞然失笑。
親愛的孩子,是的,雖然現在班上同學都覺得你可憐,但是不管家裡有沒有Wii,你都不可憐;你是父母用心呵護,用無價的時間陪伴成長的孩子。多年後當你離開父母自立,回想起童年跟父母共度的快樂時光,將會是你專屬的、溫暖而幸福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