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瑞娟台北報導】根據統計,四十歲以上的族群,大約有一半到三分之二的人有靜脈曲張,輕者影響美觀,重者則會有不適症狀、疼痛,醫師更提醒,靜脈曲張更可怕的是,造成血塊產生,血塊有時會隨靜脈血液流動,由下腔靜脈經過心臟到肺臟,很可能造成肺栓塞,有致命危險。
台大醫院血管外科教授王水深指出,靜脈曲張若沒有症狀並無大礙,但是若有症狀出現,就應該進行治療,傳統是以開刀將壞死的血管抽出,不過需全身或半身麻醉,傷口大、術後有明顯傷口疼痛與皮下瘀血,復原較慢,因此有很多人不願意進行手術治療。
亞東醫院詹志洋醫師說,今日醫療進步,現在靜脈曲張治療包括超音波導引泡沫硬化療法、靜脈腔內雷射治療、靜脈腔內無線射頻電療等靜脈腔內治療,使用針頭將導管引入血管內,利用化學藥物,雷射或是電流,促使大靜脈萎縮,以上達到阻斷靜脈逆流的目的,幾乎沒有傷口,對血管周圍的組織破壞也大為減輕。
王水深表示,很多人因為靜脈曲張沒有嚴重影響生活,所以對其置之不理,然除了傳統開刀,還有硬化劑注射、雷射、或選擇合適彈性襪等,若早期尋求治療,甚至可以利用雷射直接從表皮,穿透皮膚,將細微的靜脈曲張解決,完全不需侵入。
靜脈曲張最令人擔心的是她的副作用,包括潰瘍、破裂出血,甚至可能因為血塊流至肺臟,造成肺栓塞,醫師建議,靜脈曲張一旦有血腫、疼痛的症狀,就應就醫檢查。
醫師表示,靜脈曲張是因為,靜脈血液無法回流造成靜脈管壁的不正常擴張,對於長久站立工作或是太胖的人都容易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