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國立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江安世領導的一組台灣研究團隊,經過七年研究,發現儲存長期記憶的腦細胞,震撼國際科學界。最新一期全球頂尖期刊《科學》,以長篇完整論文的方式刊載這項研究成果,顯示其重要性
江安世表示,過去面對阿茲海默症、帕金森氏症及亨丁頓舞蹈症等腦神經病變時,只能被動的以藥物延緩惡化,無法有效控制病情。但透過這項最新研究成果,科學和醫藥界有機會研發出更有效的小分子藥物,改善或控制患者病情。
江安世說,人類大腦海馬迴負責各種事件記憶及儲存,會提升大腦皮質區儲存記憶的效率,形成長期記憶;但大腦有近千億顆神經細胞,要從中確認哪顆細胞參與哪些工作,如大海撈針。他透過果蠅大腦做實驗,找到「CaMKII」及「period」兩種DAL神經元,才是長期記憶的關鍵,跌破全球腦神經科學家的眼鏡。
江安世指出,今後只要掌握少數幾個特定神經元,再透過調控特定蛋白質的合成,有可能改變生物行為模式,甚至改善腦神經病變。
他表示,果蠅大腦有十萬顆神經細胞,近年全球科學界全力解碼,預計二十年可全部解碼。如今他的研究團隊已解碼百分之十五,領先全球,更可望將解碼時程縮短到五年。未來若建構出全球第一個果蠅神經網路體,人類將可像「Google earth」般,了解所有神經的流動及整理,美國紐約時報也因此做了大篇幅報導。
國科會昨天舉行記者會公布這項重大成就,清大校長陳力俊稱讚江安世的腦神經研究成果,有奪下諾貝爾獎的潛力。他更透露,有「DNA之父」美譽的諾貝爾生醫獎得主華生教授前年專程來台灣探望江安世,非常讚賞研究成果。
江安世領導的研究團隊率先發現長期記憶腦細胞,有助人類了解長期記憶形成的機制,可改善阿茲海默症、帕金森氏症等腦神經病變的治療模式,也許可讓具獨立思考及行為能力的智慧型電腦,早日問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