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社記者觀栩綜合外電報導】吸引廣大的樂迷的現代基督教音樂,在全球唱片銷售量不斷下滑的趨勢下,卻能一支獨秀,在全美音樂唱片銷售量呈現上升趨勢,成為美國音樂界的主流。
美國基督教音樂市場由一九六○年代起步,九○年代盛極一時,一九九八年,全美銷售額逾八億美元(逾新台幣兩百三十六億元),三年間銷售額成長一倍,但之後受到數位化及盜版影響,二○○八年銷售額少於五億美元。
然而可喜的是,全美基督教音樂唱片的銷售量有回升趨勢,已由二○○五年百分之六點三,上升至去年百分之七點二。但基督教音樂工作者,也面臨如何兼顧「福音傳播」與「市場行銷」的困難抉擇。
關於「基督教音樂」的定義,有人認為凡是傳播福音、讚美耶穌的就屬於基督教音樂,但有些作曲家和歌手,因為擔心一般聽眾會排斥有宗教意味的作品,進而妨礙開拓主流市場,因此不願意自己的作品被貼上「基督教音樂」的標籤,不過也有些歌手或作曲家不在乎是否被冠上「基督教音樂」的名稱,他們只在意作品中傳達的信息和實際的屬靈效果。
除市場壓力,基督教音樂工作者還得承受來自教會的壓力。長久以來,基督教音樂的創作被教會指稱為「世俗化,對信徒堅持純正的信仰有害」,例如曾被稱為「魔鬼音樂」的通俗歌曲、重金屬音樂,經過時代變遷,這些音樂已逐漸被一些教會接受,就像被譽為「史上最偉大的上帝推銷員」葛理翰牧師的布道會音樂,就充滿了現代基督教音樂的意涵。
從神學觀點上看,「基督教被世俗化的確是教會的危機」,也使得基督教音樂工作者在傳播福音時,面臨如何在「保持純正信仰」與「迎合大眾喜愛的文化」兩者中,巧妙取得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