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努力就能成功 林書豪傳奇與「美國夢」吻合 更是人生準則 民眾欣賞技 也應得到啟迪
父母是台灣移民,在美國出生長大的哈佛大學高材生,年僅二十三歲、NBA二年級生的林書豪,短短一周內,以每場逾二十的得分,率尼克隊五連勝,尤其在對湖人隊時得到三十八分,壓過湖人巨星布萊恩,從一個沒沒無聞的亞裔板凳球員,成為國際各大媒體大幅報導,風靡NBA、紐約、全美乃至亞洲「林書豪傳奇」。
林書豪的成功之所以吸引人,除了亞裔、哈佛畢業等背景,能在NBA崛起,及挽救了因休館而低迷的NBA、戰績不振的尼克隊,更因他的崛起經過,與只要努力就能成功的傳統「美國夢」吻合,他曾被勇士、火箭隊釋出,尼克也一度把他下放到發展聯盟,但他沒被打敗,在低潮時更努力練球,以信仰支撐信念,不放棄他的籃球夢,也能緊抓機會,讓自己發光發熱,這在長年受金融風暴衝擊、貧富差距不斷擴大的美國來說,林書豪成功的故事,給了許多美國人「美國夢」仍存在的信心,因而全美為他瘋狂。
其實,只要努力就能成功,不僅是「美國夢」,更是人生準則,希望更多人能體認林書豪成功背後的努力(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和人格特質(不居功、用心打球),而不只是看他的精采表現。
另外,有一點不能不談。雖然林書豪父母是台灣人,不過,林書豪的成就,和台灣完全無關,但已有台灣媒體與網友以「新台灣之光」稱呼林書豪,甚至不斷說他是台灣人,籃協也積極爭取他加入國家隊,但正確來說,林書豪是台灣裔的美國人,也就是俗稱的ABC,受的是美國教育,人格與能力的養成和台灣無關。
所以,大家佩服他的努力不懈、精湛球技,但切莫讓過分自我感覺良好的認同,搞混了林書豪旋風的重點,他之所以受歡迎是因夠努力夠謙虛,台灣裔只是拉近他與台灣的距離,不該本末倒置的成為受大家歡迎的重點,否則在「台灣之光」的光環下,國內恐看不清楚發展體育應該面對的挑戰和問題。了然(台北市/文字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