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元宵節全台有許多新紀錄,有花燈破了高度紀錄,有燈會破了人潮紀錄,有「天燈施放特許區」施放天燈數目破了紀錄等,我住的六十小村也破了紀錄,第一次沒看到街上有提花燈的孩子。
過元宵提燈籠曾是每個台灣人難忘的兒時記憶,一人一盞成群結隊夜遊小街上,那時雖是使用小蠟燭的紙製燈籠,如果小心保護,也能年復一年使用很久;民國六十年代後出現了塑膠燈籠,不再使用小蠟燭,改以電池和小燈泡,號稱安全,卻是反環保的劣化性變革,讓大家失去了暗夜燭光搖曳趣味,雖然塑膠燈籠造形變化多,但孩子提燈的興緻,卻一年比一年低落。
近幾年,各級政府流行辦燈節燈會,燒錢大送花燈,肥了少數大商家和文化業,後遺症是柑仔店的燈籠生意沒了,或許這也是街上沒人賣燈籠、提燈籠的原因之一。
由下而上的素樸、傳統庶民年節活動演變至今,變成由上而下的燒錢大戲,各級政府美其名推動觀光,但這是誰在觀誰的光?台灣人大都出過國觀過光,那一位台灣人出國想去看他國政府燒人民之錢、搶人民之樂所辦的浮華民俗活動?誰不想去看原汁原味的民俗傳統?
我住的小村中心大廟,數年前斥資一億餘元改建得金碧輝煌,卻喚不回廟前擠看野台戲的人潮,甚至連戲台也拆除了,如今辦晚會,有時搭電子豪華大舞台,有時搭臨時看台,卻只見勁歌熱舞、插科打諢,不復見道地的歌仔戲、布袋戲,當小村沒有孩子提花燈後,我知道某個時代從此消失了。
我雖慶幸自己曾經歷淳樸的年代,提一盞紙燈籠都開心滿足,但也對擁有一切新鮮物,卻不知滿足為何物的現代孩子悲憫,我想問孰令致之?
邱傑(桃縣大園/畫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