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南訊】台南涴莎藝術空間是南部少見由私人經營的藝術表演場所,負責人陳室融原本是菜販,因喜歡音樂,憑著一股傻勁與堅持,把原來的生意收起來,「改途」做藝術人,自家二樓成為演奏廳,不以賺錢為目的,感動一群愛樂人,集資千萬元,成立二館,兩館都定期有音樂與藝術演出。
台南許多小型藝術表演都在涴莎舉辦,一館一百個座位、二館兩百個,麻雀雖小、五臟俱全,設備都是專業級,二館更引進最新的黑盒子劇場空間,隨時配合演出內容調整場地,還有完整後台;由於南部藝術展演多數在公共空間,涴莎格外不同。
五十一歲的陳室融原本在麻豆市場販售素食,生意相當好,十多年前因孩子學小提琴,他跟著學,一頭栽進音樂世界,許多菜販一有空就聚在一起賭博,他則邊做生意邊聽交響樂。
「想改途一開始是為了孩子」陳室融說,他想給孩子不一樣的,加上愛音樂,思考轉行,但他知道「做藝術無法填飽肚子」,想了七、八年,九十四年全家搬到市區,新買房子,將二樓做為演奏廳,聽眾來欣賞音樂要脫鞋,先進入他家才能到演奏廳。
他堅持藝術有價,不管演出什麼內容,票價一律兩百五十元,多年來不管售票多寡,都咬牙堅持下去,「住宅區小巷裡二樓的演奏廳」,逐漸打出名號,他還出版雙月刊,報導藝文與演出資訊。
許多藝術團體不靠政府補助活不下去,南部藝文氣息不如北部,在小巷裡經營演奏廳困難可想而知,陳室融說「想做藝術就要巴結」,靠自己撐下去,很少申請補助,「從一開始做每個人都不看好,都認為我馬上會倒」,但撐到現在。
前年一名中小企業主看到他的雙月刊,被他感動,主動找經濟狀況也不錯的愛樂同好贊助,唯一的條件是「找大一點的場地、買好一點的鋼琴」,讓他建二館,去年完成。菜販圓大夢,夢愈來愈大。
一路走來曾有兩度覺得難以堅持,想收手不做,都是家人給他支持鼓勵,孩子中有一人讀藝術行政碩士,全家都愛音樂,「我想這是我留給孩子最大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