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叉路口

文∕葉公誠 |2012.02.10
855觀看次
字級

小時候我覺得那個三叉路口很遠,赤腳的童年,要踩踏過炙熱的柏油路走那裡,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加上有童伴說那裡的人很兇,看到別庄的孩子,就會揪一群人給痛打一頓。因為這樣,那裡成為我童年的極地,雖然知道它存在,並不會嘗試走到那裡。

記不得幾歲時,我得到一個照相機型水槍,按下快門即可噴水。恰好那時候我們決定遠征到三叉路口,我便決定攜帶它前行。在一個普遍赤貧的年代,平凡的玩具足以用來炫耀,並被無知的蒙童擴大成護身符,我覺得配帶它便擁有不同的身分,直接賜與我特別的力量。

我的妄念卻得到印證,一踏進極地之境,就有一群孩子湊上來意在挑釁,可是一看到我掛在脖子那具相機時,他們挑釁的眼神馬上轉換做卑求,唯唯諾諾拜託我示範相機噴水的特效。

在眾人簇擁之下我按下快門,筆直的水柱疾射而出。時隔多年,我依稀記得當時的驕矜之心,我斜眼睥睨他們,如釋重負想著:「路口的娃兒沒什麼嘛,每個人還不是都穿麵粉袋衣服而已?兩隻鳥仔腳黑馬馬的,布滿紅豆冰(爛瘡),哼,就這樣,有什麼好怕?」

真是這樣,一俟我開始通學生涯,金龜型巴士一定要經過三叉路口,再匯入縱貫路直上台南,我真正發現它是頗寒酸的一站:跟傳統的聚落一樣,它也蓋了一間廟,不過看起來陰陰的,磚瓦老舊顯然是廉價品,不像我庄的廟瓦那般金碧輝煌。一個叫文全的人,是三叉路口唯一的通學生,家在打鐵,經由他的口我們才知道,他的鄰居做攤販的居多:賣豬血、米腸、竽冰、枝仔冰,就扛著擔子蹲在縱貫路旁麻黃蔭下招攬生意,賣過路的卡車司機,就這樣而已。

四十年歲月倏忽而過,幾經變換生命旅程後我落籍北地,南客北遷,只有年節才會返回老家祭祖。三叉路口,或在返鄉南來、離鄉北去時路過,純化成一個過站,絲毫引發不起我目光逡巡的興趣。它是我生命中最熟悉的地點之一吧,奇特的是我的雙腳很少踏在它的土地上,總是驅車而過,眼光瞻前顧後,看的永遠不是它。仔細回想,好像就童年遠征那次而已,我曾拄在那裡,四周景象凝在眼前,看到的是寒酸的小孩和廟宇。只那麼一次三叉路口不是慣常閃逝過的路半布景,宛如走馬燈疾轉,而是一幕定格般的畫面,澀澀的有點貧窮。

然而世事難料,三年前初夏某個平凡的晚昏,母親突然來電,告知我父親中風。

「在哪裡?」雖然接獲消息時父親已平安送醫住院,我仍然焦急的想知道發病的地點,依照時間推斷,父親當時必然正在騎車跑件,收送旅行社資料,他的客戶多半是老家鄉親,可能的地點應在台南、故鄉之間。

「就在三叉路口呀!」話筒另端,這是母親給我的答案。

當夜搭車返南,我的腦筋不停的打轉:三叉路口,多麼熟悉實則陌生的地方。母親說在路口一間水果攤旁邊,父親突然間右半身軟癱掉,無力控制摩托車人癱瘓在那裡,幸賴老闆攙扶住並攔叫一輛計程車送醫。

我絞盡腦汁把三叉路口的全景溫習一次,卻完全不知道水果攤的位置。硬要勾勒詳細的樣貌,浮顯上來的卻是童年的場景。當然,那是錯誤的摹想,滄海桑田,三叉路口早就改了個樣貌。

父親雖然人在病榻,最惦記的是留置在那裡的摩托車,隔天我便銜命前去處理。畢竟是無數次經過的地點,我一下子就辨識到一間水果店,簡陋的鐵皮搭成,擺放的水果看來寒酸劣質,跟都市慣見的水果店完全不同。閒置的空間大而清冷,父親的老式檔車擺在裡頭,給我一種奇特的感受,彷彿親人流落在異鄉,我們再度重逢。

老闆歲數看起來跟我差不多,但我們是不是差很多呢?他那精壯黝黑的皮膚,傳續著故鄉原汁原味的風情,然而在堂兄弟口中,我早已成為一隻白肉雞。

「你是他兒子喔!」他用濃腔的鄉音開始跟我描述昨天的景象:「你老爸摩托車停在我店前,我探看看,奇怪,怎麼他身軀開始偏,偏,從左邊就傾下來,我趕快跑出去。是中風嗎?我當場就這樣猜。」

我們談了下,交換彼此的身家。他也知道我們庄,雖然同鄉,他很少去,他們都跑縱貫線,不是跑高雄就跑台南,很少往海邊去。

「海邊的囝仔,都很兇呢!」他很爽朗的說:「小時候父母都禁止我去,說會被你們揍!」

「和我父母說你們一樣。」我回他。

「你看我有兇嗎?」他大笑,「一定是古早拚庄打架留下來的印象。」

他送我到三叉路,看我發動父親的摩托車。「騎好喔。」他說:「叫你老父莫失志,都碰到了。」

突然間,我有一股強烈的感受,四十年前,在同樣地點,他應該是圍住我,要我噴水槍的小孩之一。

但我沒問,或許那是一個蠢問題,也只有我記得,於是我揮揮手揚塵而去。然而在我心深處,三叉路口已有完全不同的意涵,或許是傷感中帶些溫馨,土味裡攙著些情懷吧。總之,世上不可能有另一地點,可以帶給我這麼溫厚、傷逝的特殊感受。?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