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喜歡到蘇醫師的門診看牙,直覺他是位用功虔誠兼具灑脫與智慧的牙醫師。他的候診室裡擺了很多健康類的書籍、佛教的書籍,還有一個莊嚴的小佛堂,每每來此,看到候診的患者靜靜翻閱佛教典籍或是虔誠向菩薩禮拜問訊,都有一種放下的、平和的歡喜。
或許是知道我也學佛,每次看診過程,蘇醫師常常會講個公案,或是出個問題,問我當如何應對?有時候問題很深,有時候問題看似淺顯但卻意寓深遠。但不管是什麼問題,我覺得最大的挑戰是躺在那裡,張著口正在被「料理」時,總是「有口難說」。而且像我這種當了二十年老師,一開口都落落長習氣的人,總是無法簡短精確回答。因此,每次看診總像學習禪宗公案的對答,總像親臨西藏的辯經大會學習回答「是」、「不是」、「不定」,別有一番滋味。
日前,第二次的根管治療,蘇醫師問的題目大概是說,我們都知道臨終要有正念,但在病來死至之時,心識散亂,一念差錯,便墮輪迴。此時,如何保持正念?
好一個「如何保持正念」!
我這世還沒有臨終,過去世的臨終經驗早忘光了,未來世也還沒發生,「如何保持正念」?回答起來,會不會講得比唱得好聽?過去讀的那些經典義理,病來死至之時,不淨惡業種種交纏惑亂心神下,我還能念念正心正意嗎?
當時回答蘇醫師:「臨終,就像考試收考卷的時間到了,交卷就是!有寫對的,很好;至於那些寫錯的部分,就認了,以後如果有機會,不要再錯就好。」蘇醫師則很有意思的說他到現在還常常夢到考卷發下來,什麼都不會寫!
其實,我自己仔細想想,生命的這份卷子,我也經常不會寫,而且還亂亂寫!運氣好,猜對,但是好像運氣一直沒有很好。
《中阿含‧因品念處經》云:「立心正住於四念處」、「觀身如身念處,觀覺如覺念處,觀心如心念處,觀法如法念處。」
有正知,才會有正念。但是,正知的觀身、正知的觀覺、正知的觀心、正知的觀法卻是繫於平時對於佛法的精勤薰修與資糧的不斷累積,才能達到立念於身、覺、心、法,有知有見,有明有達的境界。
常常告訴學生要用功讀書,但是自己在學佛的過程卻常常不用功。像我這樣一曝十寒也就算了,還經常自己講一畚箕做一湯匙,正知的功夫不夠紮實,臨命終時如何能保持正念?如何能交出一份好的考卷?
這大概是我一直重修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