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社記者陳璿宇彰化報導】人為何而活?應如何生活?又如何才活出應活出的生命?台灣大學生命教育研發育成中心四日於佛光山福山寺舉辦「二○一一第五期高中教師在職進修」生命教育類課程教學,來自全國九十四位教師參加,由福山寺監院妙原法師帶領大眾朝山、過堂、跑香等佛教生活體驗,並且透過「宗教相遇與對話」小組討論,激發出生命的火花。
台灣大學生命教育研發育成中心主任孫效智主持「宗教相遇與對話」綜合座談,針對各小組的分享、歸納、報告,及學員對宗教的疑惑,邀請佛光山叢林學院女眾學部院長永固法師、天主教神父饒志成、基督教牧師劉清虔依各自對宗教的體驗,剖析宗教的意涵,提出不同的見解與看法,討論場面十分熱絡。
許多學員很好奇「從事宗教活動的人,是否看到神蹟?」牧師劉清虔表示,一般人喜歡以「眼見為憑」,當眼睛看到工具箱,卻看不見製作工具箱的人。他也以「人生無常,唯愛永恆」來強調神等於愛,佛等於慈悲。
神父饒志成則提出「鐘錶論」,在時間每秒的推動中,肯定神的存在,從「靈修六原則」在每一個人的身上,看見神!看見佛!看見人!
「當時我出家,我並沒有看到什麼奇蹟,但我看見一本《釋迦牟尼佛傳》而就讀佛學院,才徹底認識佛陀大導師,我想把美麗的真理化為因緣。」永固法師強調,佛教是宗教師,沒有顯示奇蹟,不是崇拜對象,而是看到真理的美,他出家的理由,就是為了終身學習智慧,見到佛法的智慧。
「朝山,是要降服貢高我慢。」永固法師表示,佛教徒在新春之際朝山,是藉此發願、祝福、感謝家人。孫效智表示,一年半前,他也曾在惠中寺參加過朝山,他強調「牧師朝山並不會與信仰有衝突,以《聖經》一百二十、一百三十四篇為例,在基督信仰裡頭也有朝山,朝耶和華的山。」
此外,大家也紛紛提出包括「基督教的信望愛vs.佛光人的工作信條?」「悲智雙運的基督教意義?」等跨宗教的問題,以及自己對宗教的體驗感受,提出了不同的觀點,與會者都認同「對不同的宗教信仰者,更應該給予尊重與包容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