蟬連立法院長的王金平,以「莊嚴的國會,應有莊嚴的國會殿堂」為由,拋出「興建新國會」的願景,立即引發不同意見。
反對者大都認為改善議事品質,要比興建硬體重要、急迫,而且會遭到「自肥」批判,加上國家財政困難,時機不宜。
媒體報導,過去曾兩度有興建國會之議,但都因反對聲浪太大喊卡,平心而論,現在的立法院房舍老舊,加上頻有抗議活動,嚴重影響附近交通及環境,如果能摒棄政治因素或個人成見,是有興建多功能國會大廈的必要。
所謂多功能性國會,除了莊嚴,應要有綠建築概念,力求堅固簡約、莊嚴,不能過度華麗,除必要的議事廳及辦公室外,且應增加民眾旁聽席位,讓人民及社會、學校團體得以參訪。
其次,在不影響議事進行及人員安全前提下,可設立「民意廣場」,讓人民充分表達意見。
筆者認為,興建新國會是自肥疑慮應不成立,因為即使興建也要數年才竣工,況且,國會絕不會成為蚊子館,因此,興建一座可彰顯台灣政治民主的多功能國會殿堂,透過莊嚴環境、人民監督,是可期待建立理性問政、提升問政品質。
亞秀(新北市/家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