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節俗 -- 春雞兒祈福

文/常書偵 |2012.02.02
740觀看次
字級

在故鄉河北,立春日的前幾天,家有娃兒的農家媳婦們,便從針線筐裡翻撿出平日裁襖做褲剪剩下的花布頭,開始給娃兒縫製春雞兒了。因為在立春這一天,只要是不滿周歲的娃兒,都時興在棉襖袖子上綴一隻或兩隻花布做的手指般長短的布雞,俗稱「春雞兒」。

春雞兒其實做起來很簡單,手兒巧的十分鐘就能做一隻,手兒拙的,半個鐘點也能完成。

先把花布料按所需的雞樣子剪好,縫合時留下一個開口,把爛布頭或棉花或小米或小豆做填充物塞進去,然後將口兒縫上,春雞兒的雛型便有了。接下來,要用黑線給春雞兒勾縫出眼睛,再用一小撮五色彩線縫在屁股上,算作雞的尾巴,這樣,一隻俊俏的春雞兒便栩栩如生了。

但手巧的媳婦還不滿足,還要用一丁點紅布,縫成一個小巧的紅辣椒,紅辣椒的頂端再縫上一小塊剪成齒狀的綠布,這就是紅辣椒的「包頭」了。最後,用線把這個可愛的小紅辣椒吊在春雞兒的嘴巴下,搖搖晃晃的,煞是可愛。

這一切完畢後,要在「立春」的頭一天晚上,縫在娃兒的棉襖袖子的上面。一般男娃兒的春雞兒縫在左邊的袖子上,女娃兒的春雞兒要縫在右邊的袖子上,使之符合「男左女右」的老傳統。如果縫製兩隻春雞兒的也就不論娃兒的性別了,一個袖子上縫一隻,看上來更花俏一些,會把娃兒襯託的更加可愛。

在立春節前縫春雞兒和立春日給娃兒戴春雞兒的習俗,是老一輩子留下來的。只要是老祖宗留下來的,都會有根有脈。尤其是滲透在二十四節氣中的民俗,有著農業社會特有的內涵,它直接或含蓄地表達著人們的期盼和願望。

為什麼要縫春雞兒和給娃兒戴春雞兒,而不是其他小動物呢?

老輩人說,「雞」和「吉」同音,是給娃兒討個吉利的意思;再者,「立春」為二十四節氣之首,在立春這天開始戴,也像徵娃兒從小開始便「吉星高照」了。

還有另外一種說法,過去農村貧窮,一到春天,就出現糧荒,斷炊的、出門討飯的並不鮮見,農人窮怕了,讓娃兒在立春這天戴上春雞兒,期盼娃兒能過上不愁吃穿的好日子,從此不再遭受「飢(雞)荒」之苦。

現在,飢荒之苦雖已成遙遠的記憶。但縫春雞兒和給娃兒戴春雞兒的風俗,一直延續至今。早已富裕起來的農家女人們把縫製春雞兒當作一件趣事來做。你看,在立春這天早飯後,把娃子抱出來,站在街頭讓鄰里鄉親們品看欣賞自己縫作的春雞兒。

隨著娃兒胳膊的揮動和身子的扭動,一隻隻春雞兒便開始起舞了。在娃兒們甜甜的笑聲中,春天便邁著雞步,走進千家萬戶。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