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新春檔期有六部國片上檔,但年假結束,卻無一部票房破億,最好的是《痞子英雄首部曲》逾八千萬元,《陣頭》以六千萬元居次,《新天生一對》兩千五百萬元,至於耗資八億元的《逆戰》,只有一千萬元。
相較去年和前年各只有一部春節賀歲片上映(分別是《艋舺》與《雞排英雄》),票房輕鬆破億,今年的國片顯然受困於市場大餅沒有變大,供給卻增加,票房嚴重被瓜分,結果落得人人有飯吃,卻吃不飽的窘境。
其實,過度供給造成大有可為的產業受衝擊的事,台灣可說屢見不鮮。
十多年前,澳門葡式蛋塔風靡全台,創始店甚至得排隊幾個小時才買得到,但一年內,街頭巷尾紛紛出現葡式蛋塔店舖,讓市場很快地厭煩,如今只剩速食連鎖店附帶販售,專門店幾乎全結束營業,反觀葡式蛋塔的發源地澳門,老店依舊人聲鼎沸。
蛋塔熱,後來被用來形容台灣人短視近利的一窩蜂。
好不容易復興的台灣電影,似乎也出現了蛋塔熱,因為一些電影開出好成績後,金主紛紛搶進電影市場,想搶食大餅。老實說,今年春節上檔的國片都很不錯,有一些水準甚至勝過之前拿下數億元票房的國片,然而,過度供給讓內需市場原本就固定的台灣,再也擠不出消費能量來支持。
以出版業來說,市場上每個月有兩三千本新書問世,卻不是本本都有機會上得了書店的新書平台區,出版業者必須自行向通路業者提報,遊說通路支持,其他上不了檯面的新書,九成以上都沒有機會成為暢銷書,即便其中不乏好作品。
台灣電影圈並不是多麼大的產業圈,各方龍頭老大應該和電影發行商坐下來,協調出一個雙贏的檔期安排方法,切莫讓過度供給傷害了好不容易復甦的台灣電影市場。
王瑞(新北市/文化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