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有些民眾因開車超速被罰款,常會大罵政府「搶錢」,質疑速限過低,警察躲在暗處拍照。速限高低可以檢討,但在這之前,守法不僅是法治社會必要的,更是一種美德。至於被指「搶錢」,國外例子值得參考。
瑞典一名富豪在瑞士開法拉利跑車,速度比限制快了一倍半,收到一百萬美元的罰款,創下世界紀錄。歐洲國家為了避免富有的駕駛人藐視法律,逐漸依照駕駛人的財富狀況,訂定罰單金額。
超速還反映現代社會一項弊病,即人們的耐心愈來愈差。英國調查發現,網路世界的速度讓人們在現實世界失去耐心,英國人在發脾氣前的忍耐時間平均為八分二十二秒,超過一半的人承認比以前更容易發脾氣。
速食時代也對文化造成影響,英國人素有排隊美德,但等餐時間超過八分三十八秒就開始冒火,排隊的耐性只有兩分半鐘。年輕人更容易失去耐心,三分之一表示,網頁刷新超過十秒便無法忍受。
隨著生活愈來愈忙碌,人們也變得愈來愈粗魯。台灣有民眾在高速公路不滿前車太慢,超到前面後,故意放慢速度、緊急煞車來「懲罰」。
一項「美國教養狀況」的調查顯示,美國人正變得愈來愈粗魯無禮。最常見的粗魯或無禮舉動發生在開車過程中,占了七成二;其次是購物消費時,占了六成五。四成三的受訪者曾在工作環境中經歷過失禮的對待;約六成的美國人承認自己有過失禮的時候。
現代人講求速度,希望用更少的時間做更多的事,不斷加快腳步,認為是跟上時代的方式,快速彷彿成了一個癮頭、一種崇拜。全球新風潮「慢活運動」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出現,提倡慢食、慢工、慢動、慢性、慢療和慢閒運動。慢活並不是要將每件事牛步化;而是講究平衡,該快則快,能慢則慢,以一種正常而平衡的速度生活著。
一九九九年有義大利四個城鎮共同宣誓,發起「緩慢城市」運動,要成為高速狂亂世界的世外桃源。他們主張享樂重於獲利,個人重於公司,緩慢重於速度。世界各地已有許多城鎮跟進。
緩慢城市宣言有五十五點聲明,包括減少噪音與交通流量、增加綠地與徒步區、獎勵環保科技、培養熱情好客與敦親睦鄰精神等。緩慢運動已變成廣泛的文化議題,讓人了解以較人性化、較平和的方式做事有什麼好處。
「生命之潮不停迅速奔流,流過城市也許更加輕快,卻總是不及鄉間河道風景如此平和,一半清澈。」英國十八世紀詩人威廉古柏的這首作品,正道出了慢活的意境。
粗魯無禮的表現,包括不尊重他人的時間和空間,對忙碌的都市人來說,這兩樣都十分寶貴。文明和禮貌與貧富沒有直接關係,在一些相對貧窮地區,也能發現文明禮貌,反而在富裕地區,愈來愈粗魯和容忍度降低。
緩慢運動倡導者坦承要違逆潮流並不容易,但緩慢不僅是將快速城市的步調放慢而已,而是創造一個環境,讓人可以抗拒倚賴時鐘與凡事求快的壓力,不再滿腦子被時間占據,不會被困在現代世界的速度風暴中。
開車超速而大罵政府「搶錢」時,也許可以想一想緩慢哲學,做一個守法而有禮貌的文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