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慧開法師(佛光大學佛教學院院長、南華大學生死學系教授)
「生命的永續經營觀」此一概念的提出,並不是突發奇想,而是經過多年的思與學,逐漸醞釀出來的,主要是源自佛教義理的啟發,一部分出自我的數理訓練背景,一部分取材於古今人物的生命故事與哲思,另一部分汲取現代科技文明的思考。
有企業界的CEO階層人士向我提問:「在企業經營上,有所謂『企業的永續經營』,您提出『生命的永續經營』,請問從出生到死亡的歷程、以及死亡是否就是終點的角度來看,『生命的永續經營』其概念為何?我們要如何『經營生命』,才能夠達 『永續』?」
針對這個問題,我覺得有必要多花一點篇幅,作比較詳細的解說。
首先要釐清的是,從佛教觀點來看,有情眾生的生命本來就是「永續」而非「斷滅」的。《金剛經》有云:「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法不說斷滅相。」此「於法不說斷滅相」與《法華經‧方便品》所云的「世間相常住」,相互呼應。雖然佛法講世間諸法皆是因緣生滅,但是不說斷滅相,「斷滅」即是歸於虛無。經文中所蘊含的義理是,外在器世間的宇宙,有「成、住、壞、空」的變化,但不斷滅,而是「永續」的。內在有情眾生的生命,有「生、老、病、死」的遷流,卻非斷滅,也是「永續」的。
雖然我們的生命是「永續」的而非「斷滅」的,然而很弔詭的是,我們對自我生命的經營卻沒有永續,而是片段的。問題的關鍵,就在於絕大多數人對生命的認知,是片面與片段的,而非全面整體的。再明白一點地說,問題就在於「生命究竟是一世?還是三世?」的辯證,這是我們對有情之「生命」與「死亡」的根本認知問題。我們對「死亡」的定位與反應,也因為對這二種生命觀的不同抉擇,而有截然的差異。
如果認為「生命只有一世」的話,那麼「死亡」對「生命」而言,就成了具「絕對」意義的「全程終點」,因此生命並非「永續」的,而是終究歸於「斷滅」,所以也就談不上什麼「永續經營」與否。
此一觀點的最大問題在於,如果我們的生命只有一世的話,死亡的結局必然導致生命「存在的斷滅」,生命「價值的失落」,乃至生命「意義的虛無」,萬物之靈的人類,也終究將與草木同朽。
反之,如果認為「生命有三世」的話,那麼「死亡」只不過是芸芸眾生「一期生命」中帶有「相對」意義的「分段休止點」或「分段中繼點」,同時也是銜接今世與來生之間的「轉捩點」。在此意義下,我們的生命其實是「永續」而非「斷滅」的。
然而,對於絕大多數的芸芸眾生而言,由於未能理解「死亡」其實是銜接今世與來生的樞紐,而把「死亡」看成隔絕今世與來生且無法跨越的關卡,以致於對自我生命的經營未能整體永續,而是片段自我設限的。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