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生署統計,國內超過半數以上的人有吃維他命的習慣,台灣保健食品的市場一年高達六百億元。面對琳瑯滿目的營養補充品,究竟要如何吃的安心,讓健康加分呢?
市面上絕大部分的保健產品,只能泛稱為機能食品或營養補充品,其實與一般食品並沒有什麼不同,更不該以藥品視之;也由於沒有通過衛生署安全與功效的認證,不能宣稱或暗示產品具有任何保健效果。
真正的「健康食品」是指經衛生署審驗合格,能提供特殊營養素或具有特定保健功效者。判斷是否為合格「健康食品」的第一步,就是查看有沒有「衛生署健食字標章」,也就是俗稱的「小綠人標章」。由於健康食品非以治療或矯正疾病為目的,任何標榜有特殊療效或可治病的健康食品,皆屬非法的產品。
建立健康食品的正確觀念;首先認知健康食品不是「有病治病、無病強身」。藥理學中有一句名言:「萬物皆藥,萬藥皆毒」,過度服用營養補充品反而會傷身。
美國每年有超過三萬多個兒童發生維他命中毒現象,因為他們的母親以為維他命沒有副作用,大量給小孩吃。美國衛生部已廣發小冊子宣導:「服用過多的維他命C,血液的鐵質會上升,容易得到心臟病和癌症;過多的維他命E會造成關節炎;過多的維他命D會造成肝受損;過多的維他命B12也會造成中央神經系統的損壞……。」
生病或特殊狀況時,適度補充消耗量增加的維生素有助康復,沒病時吃太多維生素反而有害無益。
健康食品不是多多益善、種類愈多愈好。國內報載有女性「鑽石級」直銷商,長期每日服用五種保健食品,導致藥物性肝炎喪命。國外研究也報告一周服用綜合維他命七次以上者,會增加侵襲性攝護腺癌的發生;吃多種維生素三年以上者,罹患乳癌風險也明顯上升。建議健康食品要間歇和輪流服用,同時或長期吃健康食品,應告知醫師,必要時也要作血液和肝腎功能監測。
養生需要均衡營養、充足睡眠與適度運動,非昂貴或稀有的營養補充品。許多天然抗氧化劑或是微量元素,都存在自然食材或新鮮的當地蔬果中,無農藥和重金屬殘留的新鮮農產品,才是最健康的食品;對蔬食者而言,只要維持營養均衡的食物,不必依賴健康食品。
(作者為台大雲林分院安寧病房主任 黃建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