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春節,家家戶戶會在門上、牆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而且經常是倒貼,為何有這樣的習俗呢?
「福」字原表示「幸福」、「福氣」、「福運」。春節貼「福」原表示,就是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也是對美好未來的心願。而為了更充分體現這種嚮往,乾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福氣已到」。
相傳明太祖朱元璋當年準備殺人時,就在那人家門上貼一「福」字作暗記。一次,朱元璋又要殺人,好心的馬皇后為消除這場災禍,乾脆令全城百姓在天明之前都要在門上貼上「福」字,百姓因愛戴馬皇后都照做。其中,有戶人家不識字,把「福」字貼倒了。
第二天,皇帝派人查看,卻發現家家都貼了「福」字,手下正不知該如何回報時,看到有一戶人家門上的「福」字貼倒了。皇帝立即下令將那家人滿門抄斬,仁厚的馬皇后急忙解危:「那家人必是知道您今日來訪,才故意把福字貼倒了,代表『福到』。」朱元璋一聽覺得有道理,下令放人,終於消除了一場大禍。從此人們便習慣將福字倒貼,一求吉利,二為紀念馬皇后。
另說倒貼福字是始於清朝。某年除夕,恭親王府大管家為了討主子歡心,挖空心思想計策。他想,恭親王最寵愛的是王妃,只要王妃高興他就高興。妃子稱「福晉」,那就在王妃的稱呼上做文章吧。
於是,他寫了很多大大的「福」字,叫人貼在王府的大門、窗子和庫房上,以讓王爺和妃子看到了高興。不料,某個家丁忙亂中竟把大門上的「福」字貼倒了。為此,恭親王十分惱火。
大管家急中生智,連忙跪下謊稱:「奴才常聽人說,恭親王和王妃壽高、福大、造化大,如今大福真的到(倒)了,這是吉慶之兆啊!」一向愛聽奉承話的福晉聽了,覺得也很合情理,便說:「怪不得過往行人都說恭親王福到(倒)了,吉語說千遍,金銀增萬貫。也真難為他們能想出這種招式了。」於是,她請恭親王賞賜大管家和那個倒貼「福」字的家丁各五十兩銀子。
後來,倒貼「福」字的習俗由達官府第傳到平民百姓人家,人們都希望過往行人念叨幾句:「福到了!福到了!」以此圖個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