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敦煌 今科技 經變圖3D特效展現

郭書宏 |2012.01.16
1525觀看次
字級

【記者郭書宏專題報導】中國大陸著名國學大師季羨林對敦煌藝術有這樣的評論:在人類絢麗多姿、異彩紛呈的歷史創造中,有四種文化影響深遠且光芒四射,分別是希臘文化、伊斯蘭文化、印度文化與中國文化。而這四種文化只在一個地方迷人的交會並被燦爛地表現出來,這個地方就是中國的佛教文化聖地—敦煌。

流傳千年 佛藝術聖地

「敦,大也。煌,盛也。大而盛者,敦煌也。」地處在黃沙戈壁的敦煌石窟,是現存世界知名的佛教藝術聖地,一千多年前的僧侶、畫師和信眾,藉敦煌壁畫作為人與佛國溝通的橋梁。自西元三百三十六年建造第一個石窟以來,經歷十六國、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十個朝代,歷時千年的自然風化與人為破壞,至今還保留五百五十餘座壁畫,吸引無數藝術愛好者和佛教人士前往朝聖。

為保存敦煌壁畫,中國大陸於一九四○年代成立保護機構,敦煌研究院的美術工作者不但總結起稿、線稿、上色、畫面整題調整、完稿等一整套臨摹技法,並建立客觀、整體、復原臨摹為基本方法,且克服極端刻苦的環境,六十多年來已完成壁畫臨摹本兩千多幅,複製彩塑五十餘身等。這些臨摹畫作到國內外展出,讓外界認識敦煌藝術。

數位科技 與民眾互動

由台灣意庫行銷、祥瀧公司聯合主辦的「繪動敦煌」大展,即日起至三月十一日在台北市松山文化創意園區展出,呈現臨摹畫師楊東苗近十年來的代表作品,還將各式飛天壁畫結合真人動作與現代科技,民眾只要揮揮手,飛天就翩翩悠然起舞旋轉於眼前。

意庫行銷公司總經理陳文旭表示,結合跨國製作團隊的「繪動敦煌」大展,運用各種數位動畫工具及3D特效軟體,將原本靜態的壁畫故事內容、飛天舞者、唐朝宮廷樂師等,透過數位技術與數位音樂的整合,活生生將敦煌故事呈現民眾眼前,且還可親眼看到首度來台的仿唐畫手法,將藍寶石、硃砂、硫磺、青銅綠等貴重礦物著色於絲絹之上,呈現敦煌經典壁畫。

「經變圖」是將佛經故事和內容以繪畫形式呈現,而敦煌莫高窟的經變高達三十三種,「繪動敦煌」大展呈現二二○窟的〈阿彌陀淨土經變圖〉,則是最具代表的藝術精品。

展覽不僅展出靜態的〈阿彌陀淨土經變圖〉,更利用好萊塢MOCAM動作捕捉的技術,將真人的動作直接置入數位3D模型中,經過動畫程式運算,將靜態佛教傳道故事,轉化成動態演出,加入十多種數位模擬的不同樂器音樂演奏,呈現大唐胡旋歌舞氣勢。

陳文旭說,〈阿彌陀淨土經變圖〉整幅圖畫中共有一百五十九位人物,十多種動植物,導演及動畫編劇試著創造出互相連動與熱鬧的動態音樂故事,三分鐘演出中,從宋畫的剝落一直到壯盛的歌舞昇平全貌,都呈現《阿彌陀經》極樂世界的美好樣貌。

浮雕投影 對佛像許願

展出壁畫背後不乏趣味的歷史故事,像莫高窟三二一窟的〈寶雨經變〉,相傳是武則天掌政時所繪。她以《彌勒經》講述「億兆年後將有女主掌管東方」,圖中所繪彌勒佛意為女皇本人,左右侍從與弟子意味臣民,四周山川代表統治的遼闊疆域,畫面上部的七彩雲降下稀世寶物,表示武則天統治時期社會富足。

此外,在展覽中會看到三幅飛天感應動畫,這是根據飛天的想像羽化飛天過程,透過紅外線感應技術,將預先在片場拍攝的真人舞者,透過後製特效技術的加工,呈現出跟壁畫一樣的感受,民眾只要在壁畫面前揮一揮手,飛天馬上就會隨之翩翩起舞。

會場亦設置了一個仿敦煌石窟,透過數位浮空投影的技術,加上兩部投影機無縫拼接的方式,擴大影像面積,透過後製特效的「Z軸運動法」,現場民眾不需要戴上3D眼鏡,即可以在洞窟舞台看到真人般敦煌舞者的曼妙舞姿,與敦煌飛天進行面對面接觸。

展場出口則在「浮雕投影」技術的使用下,有一尊阿彌陀佛像端坐。觀眾可對佛像許下心願,佛像會立刻互動傳送祈福手印,趣味性十足。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