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自在】生命的永續經營觀(一)

文/慧開法師(佛光大學佛教學院院長、南華大學生死學系教授) |2012.01.15
1847觀看次
字級

四十一年前,當我還在建中念高三的時候,父親因公受傷,跌斷左大腿而住院。隔年我以第一志願考入台大數學系,由於父親病況惡化的緣故,我開始認真地思考生死的問題,並且開始接觸進而探索哲學、宗教與佛法,也因此植下日後出家的因緣。四年後,我力勸父親下定決心將左腿截肢,並且介紹他持誦《金剛經》,他才得以在住院將近五年之後離開醫院回到家中。二十年前,當我在美國賓州費城天普大學(Temple University)宗教研究所攻讀博士學位的時候,開始在課餘時間從事癌末病人的臨終關懷,同時也開始帶領信眾念佛共修以及參與往生助念等實務工作。

十五年前,我到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任教,於四年後接掌生死學研究所,並增設生死學系(大學部),著手推動生死學的各項教學及研究工作,包括課程架構的整體規畫與創新,發起並每年召開「現代生死學理論建構」學術研討會,創刊及主編《生死學研究》學術期刊,申請國科會及教育部的研究計畫案等等。

影響所及,我開始受邀到各地演講生死學的相關課題,邀約演講的團體,包括有各級學校、醫院、安養機構、基金會、佛教寺院、民間宗教團體、地方法院、各級政府單位、公民營企業、以及各企業社團等,演講的對象涵蓋社會上各個行業及領域。

我所接觸過的絕大多數聽眾都不是學術圈內的人,而是社會各界人士,他們所關心的、想要了解或探索的,也多半不是純學術性思辯的抽象哲理問題,而是在傳統文化中一般大眾所避諱談論,卻也是在我們實際的生活經驗中,無法迴避而不得不面對之現實「生老病死」的切身課題,而其中又以「如何面對死亡」為首要課題。

十五年來,在一面教學與研究,一面到各地演講的同時,我不斷地在思考,如何運用佛法的正見以及現代科技文明的思維與概念,來談論絕大多數人所避諱的生死課題?現代人如何培養建立正面健康的生死態度?如何超越克服死亡的心理恐懼與束縛?如何提升生命的品質與死亡的品質?如何彰顯生命的尊嚴與死亡的尊嚴?三年前,我開始提倡「生命的永續經營觀」,目的就是在於回應上述的這些問題。

《法華經‧方便品》有云:「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這句經文所隱含及延伸的意思是,世間相的存在,包括了「生、老、病、死」等生命現象與經驗,是亙古以來就存在的問題,未來也絕對不會消失的。我們面對的生死課題,一方面可以說是很「古老」的問題,另一方面也可以說是「歷久彌新」的問題。換言之,生死問題的本質,古今一如,但是生死問題所呈現出來的樣貌型態卻隨著時代的演進而不斷翻新,例如古代沒有植物人、安樂死、憂鬱症、自殺潮……等等現代文明社會才出現的棘手問題。

清末民初以來,由於當時的國情與社會背景的關係,傳統佛教在面對生死大事時的觀點與說法,不論是出自禪門的大德或是淨土宗的耆宿,都過於悲情、消極與負面,也連帶使多數社會大眾,對佛教的生死觀抱持一種負面的誤解與成見。我之所以提出「生命的永續經營觀」,一方面呼應星雲大師所提倡「人間佛教」的積極正面精神與理念,另一方面希望扭轉傳統佛教面對生死大事的悲情負面色彩。(待續)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