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瑞娟台北報導】定期運動可以促進身體健康,不過根據國民健康局最新調查,近四成六國人沒有做運動的習慣,平均每天坐著的時間高達五點三八小時,國健局擔心,運動缺乏會導致肥胖、心血管疾病及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發生,呼籲國人從最簡單的健走運動著手。
國健局於九十四年針對十八歲以上民眾進行健康訪問調查,共收集了兩萬三千多名受訪者,了解過去兩個禮拜的運動行為,回收率約七成八。
結果發現,國人最常從事的運動以散步(健走)為主,占四十二點八,其他依序為慢跑、爬山、體操、騎腳踏車、籃球、游泳、甩手等,國健局副局長趙坤郁說,相較於九十年的調查,國人從事中等費力以上運動人口呈上升趨勢,由百分之十一點七四,增為百分之十六點一四。
趙坤郁說,由於散步、健走是最容易的運動,從事比例高;若以各縣市從事運動人口比較,台北市、台中市、台北縣最高,整體來看都市的運動比率比鄉村高,可能是都市捷運、公車等大眾運輸方便,民眾走路機會多,而鄉村民眾因交通不便,以機車代步的機會高,相對走路運動的機會少。
調查也發現,國人十八到四十四歲每周平均運動約四次,每次平均三十八分鐘,隨著年齡增長,每周運動次數也增加。另十八到六十四歲的民眾每天久坐不太動的時間,平均高達五點三八小時,若以十八到四十四歲的學生、上班族群來看,每天久坐時間更長達近六小時。
趙坤郁指出,久坐不動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發生率,從調查可以了解,仍有高達四成六的民眾,沒有運動的習慣,國健局建議及早建立動態生活,減少坐式生活;健走可以增加心肺功能、強化骨骼肌肉力量,還可解除壓力、控制體重,他說,運動可從健走著手,呼籲國人每日健走一萬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