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日兩名女學生命案,日本警視廳對台籍張姓男學生發布通緝令,除了一些事證,媒體報導,張姓男學生對其中一名女學生表示過好感,但據張姓男學生的朋友轉述,張姓男學生抱怨「突然對我冷淡」,暗示案情指向情殺。
台灣也常發生類似事件,有專家說,我們的教育缺乏感情教育,使學生不懂得如何處理愛情問題,才會發生悲劇,因此,不論留日女學生命案未來證實是否為情殺,台灣的感情教育都該檢討。
感情的事原本就是雙方相互感動才可能發展,否則就陷入一廂情願,而「愛你在心口難開」,會讓單戀者痛苦與焦急,以媒體報導觀察,被害女生父母沒有聽過女兒談起這名男學生,顯示受害女生並沒有感覺或感動,所以有可能拒絕了男學生的示愛。
如果如此,受拒絕的一方會覺得對方太驕傲、太傷人,認為對方太絕情使自己受傷害,於是思考會變成你絕情在先,就別怪我無情在後,把熱愛轉念成恨對方的心思,這就是由愛轉恨的關鍵。
台灣的教育沒注意這方面,原因是老師、家長都要求智育,孩子生命與身體成長,及情緒變化等都不是焦點,所以孩子在大家面前是好學生、乖小孩,但是在他們沒有受到關懷與提醒,所以就會霸凌同學,而在感情的處理上,不知如何接受、拒絕,更重要的是,沒有人教導被接受後要如何經營、被拒絕後要如何自我調整,只能自己瞎摸索,很可能就會自以為是的「毀掉對方」。
如果家長和老師能多關心與注意孩子的身心發展,多和他們對話,了解他們的想法,適時提供正常與健康的教導,很多悲劇是可避免的,但家長、老師和教育決策者注意到這一塊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