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得沒成長 保母費高 政府補貼少 生育率難提振 政府應統籌托育 減輕年輕父母壓力 保障照護品質
托育政策催生聯盟估計,雙薪年輕父母想請保母帶小孩,月收入總和至少要七萬元起跳,否則會相當辛苦,低於此收入的家庭,可能會對生育卻步。

雖說中央與各地方政府都推出了生育津貼、育嬰假,及育兒稅負減免的獎勵措施,然而,補貼追不上保母費用的成長,我日前聽說,台北市政府開始發津貼後,保母費就漲了一次。
一個孩子請保母已很辛苦,若生兩個都需要保母的話,夫妻等於要用其中的一份薪水請保母,如果是過去經濟成長時代,收入隨著年齡而增加,縱然夫妻年輕時辛苦些,將來還是可喘口氣,無奈在非典型就業、低薪與過勞成為台灣職場三害後,所得不會隨著年齡成長,工作時間和壓力卻隨著年齡增加,但體力也隨著年齡下降。
如果政府不改變托育政策的執行辦法,繼續以撒錢作為托育政策的主軸,恐怕被馬總統列為國安問題的少子化危機,將持續惡化且無解,人口學者已悲觀的預測,龍年生育率成長,是民俗使然,也預支未來幾年的生育率,未來台灣初生嬰兒恐怕將低到一年只有七萬人。
我以為,當務之急是將過去由家庭獨自承擔生育、照護及教育下一代的責任,轉為由社會共同來承擔,除了生育的稅負減免外,政府應制定公共托育政策,由政府統籌,以壓低家庭所需的費用,低收入戶等特殊家庭由政府補貼,徹底減輕年輕父母壓力。
而且,報載兔年新生兒大增,龍年預估將出現嬰兒潮,恐會出現有證照的保母荒,「黑牌」保母將更多,如果有公共托育政策,也可保障托育的品質。
其實,學齡前的托育公共化,也是和國教的公共化銜接,貫徹由社會一起養育下一代的觀念,去年馬總統宣布推動十二年國教,要拉平公私立學校學費的想法,就是將國教向上延伸且公共化,為什麼國小到高中可全面公共化,學齡前的托,育政策不能公共化?
公共化除了個別家庭的沉重負擔,由國家監督托嬰品質,保障孩子的健康與安全,還可創造就業,提升托育市場水準甚至收入,避免資源浪費及黑牌保母等問題,對國家社會及家庭都是好事。
依目前狀況,不可能只靠給予願意生育的年輕父母道德肯定,或發追不上物價的津貼就能提振生育率,托育全面公共化是解決少子化危機、提振生育率的重要制度設計,盼望政府能務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