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外電報導】全球肥胖症已達流行病的比例,成為慢性病的單一最主要原因。第十屆國際肥胖症會議主席、澳洲莫納許大學教授保羅‧齊默特指出,肥胖症已經席捲全球。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全球肥胖者數目已超過飢民,過重的已有十億多人,營養不良的則有八億人。齊默特說,此問題擴大「是由西方富裕國家為首,令人遺憾的是,開發中國家沿用了前者的運動與飲食習慣」。
二○○六年全球暨歐洲心臟科醫學會目前正在西班牙巴塞隆納舉行,肥胖所引發的種種問題成為眾多心臟專科醫師關注的焦點,紛紛發表相關研究報告,一致認為,腰圍比身體質量指數(BMI)更具有指標意義。
一項國際性大規模研究證實,肥胖對人體的危險性,體重每多一成,腹部深層脂肪組織就會增加三成,而血壓、血脂、血糖也會隨之惡化,儘管不會胖死,卻可能死於心血管疾病。
單從二○○四年歐洲死亡原因排行榜來看,腫瘤所導致的死亡比率不到兩成,而肥胖導致的心血管疾病所造成死亡比率卻高達四成三,女性更是嚴重,占了五成六。
本屆全球暨歐洲心臟科醫學會多項研究皆證實,一旦腰圍超過標準值(男性腰圍大於九十四公分約三十七吋、女性腰圍大於八十公分約三十一點五吋),罹患心血管病的風險就會增加兩成。
國內不少參與此次醫學界盛會的心臟內科醫師都認為,未來病人進至診間之後,除測量血壓、心跳外,應該還要量量腰圍。
參加第十屆國際肥胖會議的專家希爾說,在「敵視肥胖」環境中,連五歲的女生都對她們的身材很敏感。現任英國里茲大學教授的希爾在會議中說,這個問題會一直延續到她長大成人。
希爾表示:「兒童對他們體態的敏感年紀已愈來愈低,我們從五歲女童的身上已察覺出,肥胖對他們自信心的影響。」他告訴與會代表:「即使減一點點的肥,諸如吸不吸引人、運動能力和自尊等心理因素也會改善。」
澳洲墨爾本迪肯大學研究員布爾說,成年婦女在心理上也受到過胖的影響。
在澳洲進行的一項婦女健康研究發現,成年婦女體能活動不活躍和太胖,將是三年後沮喪病癥的預兆。換句話說,這項研究顯示,過重或肥胖的婦女,三年後沮喪病癥的危險性將會增加。體能活動不活躍的婦女亦復如此。
均衡營養維持體重
【記者曾伯加台北報導】最新研究報告指出,腰圍大小與壽命長短有關,因此出自健康的概念,適當的減重有其必要。
維持正常體重最好的方法,是適當飲食,均衡營養,加上有恆的運動,正常的作息。也就是新鮮的食品,樣樣都吃,份量適當,每餐七分飽,每天運動三十分鐘,早睡早起,笑口常開。
至於為了愛美減肥,則有商榷餘地,因為美並無一定標準,有人愛豐滿,有人喜苗條,而美的標準隨時代而不同,一般人卻常常陷入商人圈套,花錢受罪損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