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寒冷的天氣有利輪狀病毒的蔓延,醫師表示,一到三月是病毒高峰期,症狀包括上吐下瀉及發燒,家長誤認為是亂吃東西或感冒造成而輕忽嚴重性;預防需勤洗手及重視環境衛生等。
台大醫院小兒感染科醫師呂俊毅指出,根據一項對四百多名家中有零到四歲嬰幼童的媽媽調查,發現大多數媽媽對輪狀病毒的關心度最低,次於腸病毒、肺炎、支氣管炎,但輪狀病毒感染是所有因腸胃道感染而住院的第一名,估計一年約有五千名病童因此住院,其實它已有疫苗可供預防,六個月以下嬰幼兒可自費選擇接種疫苗,保護力達三年。
呂俊毅表示,從住院率分析,輪狀病毒對寶寶構成威脅不小,症狀包括發燒、嘔吐、腹瀉、沒有眼淚或排尿等脫水症狀,嚴重者可能休克需住院治療。
部分媽媽對輪狀病毒警覺性不高,呂俊毅指出,通常認為幼兒只是因為吃到不乾淨的食物、或因衛生習慣不佳或感冒等引起腸胃不適症狀,並沒有意識到這可能是感染輪狀病毒的初期反應。
如何預防病毒感染,呂俊毅提醒家長,自我清潔與環境衛生很重要,嬰幼兒勤洗手、注重環境衛生;家長也應提高對疾病的警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