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噁呀,湯匙上竟還黏一片香菜,摸起來還油油的」;「嗯,碗碟又白又光滑,真乾淨」。這樣的場景經常發生在外食族的日常經驗中,也等同「衛生」和「不衛生」的評價。
經國管理暨健康學院餐飲管理系副教授何偉瑮說,多數人不清楚清潔劑和消毒劑的差異。清潔劑是像沙拉脫、肥皂粉等,含有界面活性劑,主要將油脂、汙垢除去;消毒劑則是如漂白水、臭氧,含次氯酸鈉、自由基、四級銨等,具有殺死細菌的效力。
她強調,消毒劑用來清潔食材、器皿、廚具等,在某個限制濃度以內,及使用時間之下,是被允許且合法的;只要這些清潔的物品,最後的消毒劑殘餘量很低,符合法定標準即可。其關鍵就是使用消毒劑後,要用大量清水沖洗。
近期,正是年終婚宴及尾牙的旺季,何偉瑮提醒業者,在使用各式清潔劑與消毒劑,降低各類食材與作業環境中的細菌數時,一定要使用「大量清水沖洗」,使其殘留量符合法定標準。
何偉瑮說,人類原即生活在周遭充斥各種細菌的環境中。人體與細菌的爭戰是經過數千萬年的演化,而至目前和平相處的狀態,也就是,對於大多數健康的成人,只要某一細菌數量未達到某關鍵濃度,彼此便可相安無事。
然而近幾十年來,各種化學消毒用品不斷推陳出新,加速細菌演化出更強的菌株。而被吃下肚的各種化學品、消毒劑,到底會對人體細胞產生何種影響,往往要等到出事了才會知道。
二十年前,美國禁止麥當勞使用牛油炸薯條,要求改用植物性的油炸油,理由是會造成膽固醇過高;現在則是發現,氫化技術的反式脂肪導致的健康問題更大。又如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在核准矽膠隆乳二十年後,也改為禁用。昨是今非的例子並不罕見,隨著人類試驗技術的精進,新知識的發展,這些例子將會愈來愈多。
有些化學品進入人體,經過肝臟的轉化作用後,在體內不同的部位累積著,其最後複雜的結果,遠非實驗室內能預料。再加上人體本身,原本即具有各種不同的體質、原有不同的疾病或潛在問題的人,則會增加上述不良後果的多樣性;造成藥品上市使用過一段時間,並累積大量數據後,結果才逐一顯現。
「人往往為解決一個問題,反而造成另一個新問題。」何偉瑮說。為降低生菌數,以及為求鍋具碗盤、食材、用餐環境清潔,而過度使用消毒劑和清潔劑後,又未徹底將之漂洗至法定容許的殘留量,最後可能危害更深遠。
例如許多餐廳習慣以漂白水刷洗廚房工作、油漬的地板等,一進入就聞得到的含氯濃度,約是一百至二百ppm,而加氯消毒的自來水,含餘氯濃度是零點二至一個ppm。政令宣導建議民眾燒開水煮開後,要將壼嘴打開,讓氯氣揮發,然而我們卻對高達百倍的氯氣的後續風險渾然不覺。
老一輩常說:「骯髒吃,骯髒肥」,偶而不經意接觸或吃進少量非病原性細菌,反而有助於強化自己的抵抗力。今日患有過敏性疾病的人口,盛行率達百分之二十七,即每四個人至少有一人以上有此困擾,許多醫師也懷疑,與飲食和接觸環境過度乾淨有關。
到底要顧全食物的美觀,還是要著眼長久的健康,是業者和消費者都要面臨觀念修正的智慧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