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消基會選出民國一百年的十大消費新聞,包括塑化劑事件、物價高漲以及台大移植愛滋器官等重大事件都上榜。消基會董事長蘇錦霞表示,眾多消費新聞中有多起是導因於業者疏忽或惡意傷害消費者權益,業者應本著良心經營。
十大消費新聞排名首位的,就是塑化劑風波。這起從今年五月開始引發國人恐慌的大事,不僅讓廠商為了節省成本的惡行惡狀公諸於世,甚至影響到台灣食品的聲譽以及國人的健康。消基會也因此促政府設立「消費者保護基金」,並對不肖業者提起團體訴訟。
排名第二的則是持續高漲的房價問題,雖然政府陸續公布相關打房措施,包括屋簷雨遮登記不計價、奢侈稅上路、實價登錄三讀,但成效有待加強。
排名第三的則是「物價驚驚漲,油價調幅減半救不了」,消基會針對一千兩百三十四名民眾進行的一項問卷調查結果顯示,高達百分之五十七對政府的因應措施不滿意、百分之六十認為對物價上漲的感受為「強烈」,顯示相關單位不能再「自我感覺良好」。
另外,消基會也質疑,為何每次有大宗物資漲價的風聲傳出,業者就大喊成本提高必須反映在售價上,但價格滑落時,業者卻不動如山?
排名第四則是台大疏失移植愛滋器官五人受累,突顯器捐制度缺失。排名第五則是消費者對於電信業者降行動通訊費仍無感,另外業者也沒有改善上網品質。消基會要求主管機關應拿出魄力與具體作為,要求業者改善上網速度,並加強費率合理化。
排名第六到第十分別是「公平會分別重罰鮮乳與咖啡業者聯合行為,業者卻不恢復原價,罰心酸的」、「日本三一一震災引發核能幅射外洩,五縣食品暫停輸台,新型汙染考驗政府能力」、「新北市營養午餐爆弊案影響供餐品質;消保會抽檢,竟含禁藥」、「消基會怒告六銀行房貸抵押權包山包海,消保法施行以來第一宗不作為訴訟」、「不肖業者竄改過期食品標籤再出售牟利,一個月內竟兩起,民眾呼:太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