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師問病人的兒子對母親的病有什麼想法?兒子說生死有命,每人都要面對,雖然捨不得,希望母親能好好面對生死關卡。病人的先生則說會勸太太放下,不要想太多。
法師邀請病人至病房的小佛堂禮佛,病人的妹妹是虔誠佛教徒,覺得姊姊這個階段最需要宗教信仰,如果病人出院,也希望法師能至家裡開導。
病人先生對我說:「來這裡,讓她很舒服,你們都是我們的貴人,還有法師的加持(法師回說,是佛祖才有力量加持),都是對她最有力量的幫助,很謝謝你們真誠關懷與細心照護。」
靈性課題是末期照護的核心議題,尤其病情嚴重到不可治癒時,更能接受死亡的主要支撐力量。在安寧緩和醫療透過生命回顧、心願完成以及肯定生命的意義,病人就能感應靈性的存在。
第一步要接受病情,若沒有站在病人的立場,溝通和對話就會困難,故從不接受病情,到接受即將死亡的轉換過程中,去陪伴病人,並隨時做醫病互動。
溝通技巧分成四個部分:陪伴、傾聽、同理、分享,病人有很多抱怨的事情、不甘願、做錯了,感覺好像被遺棄一樣,自我尊嚴受損,無法活動、自我和他人放棄了,認為馬上要死掉,極度的憂鬱,死亡恐懼就會成為困擾。
沒有接受病情的情況下,會導致生死困頓。病人若沒辦法在靈性課題裡,透過接受病情、接受死亡以及做死亡準備,靠自己的感應與證悟,把靈性困擾消除掉,此時還能做的是陪伴和溝通。
以病人為中心,是讓病人面對生命末期這個情況,在陪伴、傾聽、同理的溝通技巧中,能夠協助讓病人面對現實,有空間和時間做調適。在分享方面要珍惜每一天、活在當下,怎麼讓病人在面對挫折時免於焦慮、憂鬱,得到自在和解脫才是分享。
靈性照護首要把它拉回現實,多關心困擾病人的症狀,確保病人的症狀改善,從團隊的悉心照顧裡讓病人感動,讓病人卸下心防,放下自己的執著,能夠聽進別人講的話。溝通不要講太多話,同理病人,用心陪伴就好。(下)
(作者為台大醫院緩和醫療病房主任姚建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