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來伸手、飯來張口」是當今許多孩子生活寫照。長輩過度呵護,卻可能養成孩子好逸惡勞的習性。
美國哈佛大學的學者花費了四十年時間,以二百五十多名波士頓少年為研究對象,發現從小愛勞動、能做事的孩子,成年後與群眾保持良好關係的,比不愛勞動的孩子多二倍、收入多五倍、失業少十六倍,健康狀況也好得多。因為勞動能使孩子獲得各種能力,感到自己對社會有用,所以生活過得美滿充實。
心理學家研究,親子間的糾紛,大多源於子女過分依賴父母,從小習慣於大小事都靠父母的孩子,成人後的自立自理能力都比較差,遇事總是指望父母。有些孩子很少考慮自己能為父母做什麼,他們把父母為他們付出的艱辛勞動看作理所當然,一旦父母失去了自理能力或勞動能力,這些孩子很少會盡起碼的孝道。
一點一滴的生活教育,成就孩子良好品行。給孩子服務家庭的機會,分配給孩子倒垃圾、掃地等家務,在做事的過程中體會父母持家的辛勞。「關愛和體貼父母,可能始於給父母倒一杯水;培養井井有條的好習慣,或許就源於整理自己的房間」,讓孩子參與做家事,是培養孩子自立利人的能力與良方。(壬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