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起外國人對台灣的觀感,除了對美食美景及濃厚的人情味之外,不少人提及問路的經驗,都讚不絕口,久久難忘。
許多外國人接受訪問,或為文抒懷,總會強調問路的溫馨,讓他們聯想到台灣人的友善、熱誠、人情味,尤其在人煙稀少的鄉間,前不搭村,後不著店,迷了路像茫茫大海,求救無人,穾然看到有人,就像救星駕臨。在語言不通情形下,比手畫腳加猜測,熱心的鄉下人擔心人生地不熟的外國人「失之毫里差之千里」一路作陪,甚至用摩托車「限時專送」。這種「好事」、這種熱情,國外少見。
曾有老外提到,在其他地區問路,在地人不是毫無反應,就是裝聽不懂,讓迷路的異鄉客自己摸索,真有人海茫茫的無助。「指點迷津」舉手之勞,卻讓外地人感懷至深。
人生旅途難免迷茫,問路有如家常便飯,但問路也有運氣,要問對人。有時問到外地人,他會搖搖頭說「寞宰羊」,有「問道於盲」,不知所云。有時問到不正經的人,會有「牧童遙指杏花村」的後果,讓你走進風花雪月,走進燈紅酒綠,說不定還會一事無成,身敗名裂。
問路要問對人,才能走上對的路,走上正路。當別人迷惘時,要盡己所能協助。當自己迷途時,要小心問路。(加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