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華經》的譬喻,是多采多姿的,即是有名的「法華七喻」。這七種譬喻,是為了對治七種增上慢。即:一、為顛倒求諸功德的增上慢人說「火宅喻」;二、為求聲聞解脫人說「窮子喻」;三、為大乘人說「藥草喻」;四、為有定人說「化城喻」;五、為無定人(散亂增上慢心)說「繫珠喻」;六、為集功德人(實有功德增上慢心)說「解髻珠喻」;七、為不集功德人(實無功德增上慢心)說「醫子喻」。
舍利弗經佛陀授記後,一切的疑惑,都掃除一空。但一千二百位同輩,遵從佛的教化修行,已證悟阿羅漢果,脫離三界的苦縳,進入涅槃的境地,如今卻於此聽聞未曾有之法,同時看到舍利弗被佛授記,雖覺得歡喜,但也對釋尊說法前後矛盾,生起很深的疑惑。
舍利弗看到這種情形,重新請佛說:「願世尊為此等疑惑的人,再說明開三乘顯一佛乘之真意。」佛陀接受舍利弗的請求,以譬喻反覆闡明前面所說的法。
佛對舍利弗說:某國村落有一位大長者,這位長者嘗盡世間一切的辛酸,具有真正圓滿偉大的人格,年齡已相當大,他擁有許多可自由支配的財產,全家是有主僕五百人的大家族。
所以,他們的房子非常寬廣。但,建築已經古舊,牆壁倒塌,柱子腐爛,棟梁也歪斜了。這麼大的住宅,卻只有一個門,而且極其狹窄,兩個人就很難一起出入。
沒想到,有一天屋角著火了,眼看火勢擴大,這個長者有三十位孩子都在家中遊戲。「著火啦!」家中開始大騷動,但這些孩子熱中於遊玩,沒去理會它。而且,不知道火災可怕,會令人喪命,還毫不在乎地玩著,一點都不想逃出來。
身為父親的長者著急萬分,雖然自己可以很快逃到門外,但那些可愛的孩子怎麼辦呢?他想說不如憑自己的力量,用大的籠子或桌子,咬緊牙根把孩子接出來吧!但又想,即使如此做,門那樣窄,也不能全部都接出來;孩子又玩得正開心,討厭被打斷帶出來,而且也許到中途就可能會從籠子墜落而被燒死。
長者很傷腦筋,無計可施,便扯開嗓子大喊:「孩子們,失火啦,房燒起來了,不快點逃會有危險啊!」但,孩子們一點兒也不在意,他們看到父親的臉,一面笑嘻嘻,一面到處亂跑,根本不想到外面去。
火勢愈來愈大,長者的孩子也愈來愈危急……(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