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大自高、自以為是;目空一切、瞧不起人;頤指氣使、咄咄逼人;唯我獨尊,目無餘子,就是驕傲。這個傲字,乃倨也、妄也、侮慢也、不悌也、揮斥也的意思,表現出來的樣子,通常以傲世、傲上、傲弄、傲岸、傲物、傲狎、傲狠、傲侮、傲容、傲倨、傲睨、傲視、傲慢等形容之,總結一句話,就是「傲態」。
《禮記‧曲禮上》:「傲不可長、欲不可縱、志不可滿、樂不可極。」這幾句話首先對傲態做了一個評鑑。
在人間,傲態往往是損人不利己,吃虧在後頭的惡習,有些人天生一付趾高氣昂的模樣;目光朝上、端起架子,說話哼哼嗯嗯,動作慢慢吞吞,好像是個大人物;有些人肚子裡沒有半瓶墨水,憑著一點小聰明、鬼靈精,就自以為很了不起,睥睨群倫,硬擺出一付不可一世的樣子,殊不知自己十足是個自卑感反射的典型;還有些人也許有點小名氣,不過也只是個小混混、小角頭,就自大自狂,居然呼風喚雨,不可一世起來;但是大多數顯現傲態的人,總是有所憑恃,不是家世顯赫、位高權重、坐擁財富,就是自認才貌雙全,覺得旁人都不如自己,傲態在不知不覺中萌然而生矣!
「恃才傲物」,是許多知識分子的通病,所謂「要有傲骨,不要傲氣。」自古以來,這兩句話害死了多少忠直賢良之士,傲氣是表面的,傲骨是內在的;傲氣是瞬間的,容易消散;傲骨是持續的,至死不變;有傲氣的多,有傲骨的少;所以有傲骨未必有傲氣,有傲氣大多無傲骨,不論是有氣無骨、或是無氣有骨,加了「傲」字,都會有後遺症。
晉代竹林七賢之一的嵇康,就是恃才傲物的代表。《世說新語‧簡傲》第二十四及《魏氏春秋》載:「鍾會為大將軍兄弟所暱,聞康名而造焉。會,名公子,以才能貴幸,乘肥衣輕,賓從如雲。康方箕踞而鍛,會至,不為之禮,會深銜之。後因呂安事,而遂譖康焉。」鍾會帶了一票隨從老遠慕名跑去拜訪嵇康,嵇康傲慢無禮的態度,使鍾會非常難堪,嵇康最終換得了不久後的殺身之禍。
再舉一位開元才子蕭穎士傲物自侮的故事,據唐末五代王定保撰《摭言》載:「蕭穎士,開元二十三年及第,恃才傲物,敻無與比,常自攜一壺,逐勝郊野,偶憩於逆旅,獨酌獨吟。會風雨驟至,有紫衣老父,領一小童避雨於此。穎士見其散冗,頗肆凌侮。逡巡,風定雨霽,車馬卒至,老父上馬,呵殿而去。穎士倉忙覘之,左右曰:『吏部王尚書也。』穎士曾造門,未之面,極所驚愕。明日,具長箋,造門謝罪。尚書命引至廡下,坐而責之,且曰:『所恨與子非親屬,當庭訓之耳!』復曰:『子負文學之名,倨忽如此,止於一第乎!』」這位傲氣的才子,終生就只做到揚州功曹。
請看史上以傲骨著稱的文人士子,慘者人亡家破,方孝孺、練子寧、金聖嘆、文天祥及其〈正氣歌〉中所述之人物是;輕者貶官遠謫,如韓愈、柳宗元、白居易、蘇東坡等,都被貶謫過,皆因恃才而傲,得罪上官。
其中韓愈是唐代出了名的「貶官」,為了宗教問題,他自以為是,獨排眾議,堅持己見,居然和皇帝摃上,焉得不被貶謫?我們看他自己寫的〈左遷至藍關示侄孫韓湘〉詩云;「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陽路八千。欲為聖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你看這首詩寫得多麼悽慘可憐,好像老命必將斷送在謫居地了。
還有一些未出仕的書生,也只因為自視過高,傲氣凌人,什麼時候得罪了不該得罪的人還不自知,以致一輩子也上不了榜,當不了官。
可見「傲態不可有,謙遜不可忽;傲骨不可無,忍讓不可缺。」人要有自知之明,不能自視太高,自己吃幾碗飯、挑幾斤擔子,隨時要掂量掂量,切忌瞧人不起,世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不要以為自己了不起,別人都不如你,那就大錯特錯了,哪天栽了根斗,後悔莫及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