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十四年來,一千多位家庭主婦到國中小擔任認輔義工,她們提供無微不至的關懷,從清晨「叫醒」服務、陪看牙醫、教小女生處理生理期及夜間課輔全包辦,還縫製二千個布偶,送給社福機構的兒童和家庭。光寶文教基金會昨天發表新書《不光會耍寶》,記錄認輔義工守護孩子的感人故事。
這群認輔媽媽,有不少原本是神經緊繃的「橡皮擦媽媽」,總是拿著橡皮擦緊盯孩子寫功課,看到不滿意,立刻擦掉,甚至整頁撕掉重寫。在加入光寶社區認輔義工行列後,蛻變為洋溢熱情、主動關懷他人的「向日葵媽媽」。有認輔媽媽走出經濟和婚姻困境,有人重新與家人修復關係,還有人全心陪伴特殊孩子和罹癌同伴。
認輔義工秋惠因罹患腎腫瘤,一度退出義工團隊,有一次她看到公園角落,有個女孩被一群少女凶狠甩巴掌,嚇得不敢抵抗。她心想,這些少女能在小學就被認輔媽媽的愛拉一把,就不致如此,於是她再走進校園,陪伴需要關懷的孩子,在發光發熱中度過餘生。
光寶文教基金會認輔總監吳銀玉表示,不同地區、不同社經背景的孩子,需要的關懷協助不太一樣。住在台北市中山區的孩子,父母夜生活較多,或在夜市工作,晚上不在家、白天睡得晚,孩子需要夜間課輔和送早餐服務。她說,叫孩子起床,是很重要的事,如果經常睡過頭,容易走上中輟的道路。
台北東區和大安區的孩子,不少家長在中國大陸拚經濟,家中經濟寬裕、有外勞照顧,最大的問題是參加很多「趴」,撒錢買友誼,也容易成為幫派吸收的對象。認輔媽媽會用心地陪他們露營、溯溪,迎向陽光生活。
吳銀玉也發現,東區和大安區的孩子學習壓力超大,時間被才藝補習填滿,孩子壓力大,甚至出現自殘行為。光寶基金會研發三十個學程,教父母如何建立正確觀念與做法。
光寶文教基金會從民國八十七年在台北市民族國小成立第一個認輔義工團開始,十四年來不斷延伸觸角,從國小、國中到社區累積培訓認輔義工近兩萬人次,已進入四十幾所學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