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百科】 中藥店裡的藥船

林生花 |2011.12.14
3412觀看次
字級

海上、湖中有船,中藥舖裡也有一艘奇特的船,這船兒叫「藥船」。「藥船」的外形像一條舢板船,中間載著一個大鐵輪(如上圖)。這種藥船從古到今,普度眾生、助醫療疾,不知使多少人脫離苦海。

藥船也稱「藥碾」、「藥舟」、「碾槽」,是古今中藥店內專門用於壓碎藥材不可或缺的工具。它用生鐵鑄成,大小不一,大者可用雙腳踩著碾藥,猶如哪吒鬧海時腳踏的風火輪;小的用雙手便可控制,但使用起來都極為方便。

藥船的身世,推溯起來,可以追到唐代的茶碾。

唐、宋時期,人們習慣品飲末茶,末茶乃先將茶餅碾碎而成,這碾碎的過程中使用的工具就是「茶碾」。

其實茶最早便是供藥用的,可以說是最古老的中藥,因而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以及比這更早的醫籍,都記載有茶葉這味藥用廣泛、療效不可小覷的藥材。如果把茶葉當作中藥,那麼「茶碾」實際上也就是藥船的鼻祖了。

最早的茶碾與後來的藥船原理一樣,造型基本相同,僅所用的材質不同而已。

藥船是用金屬鑄造的,而茶碾則是木製品,規格略小些,木質的茶碾是用質料堅硬細密,而又沒有異味的木材製成的。最佳的材質是橘木,其次是梨木、桑木、桐木、柘木等。這種木製茶碾由兩部分組成,一是「碾盤」,另一部分被唐代茶神陸羽(七三三年~八○四年)稱為「墮」。碾盤外形四方,中間剜空成槽,可以容下「墮」的一半。

這種碾墮是由一塊圓硬木製成,中間安個軸,相似藥船的鐵輪。碾茶時以雙手持軸(稍加壓力)轉動碾墮,靠碾墮與碾盤之間的擠壓碾碎茶餅,這與藥船的操作方法也是一模一樣的。

不過,宋代的蔡襄在《茶錄》中認為茶碾應該用銀或鐵為材料來鑄造;宋徽宗寫的〈大觀茶論〉說得更為具體,「碾以銀為上,熟鐵次之,生鐵者非掏揀推磨所成,間有黑屑藏於隙穴,害茶之色尤甚。凡碾為製,槽欲深而峻,輪欲銳而薄。槽深而峻,則底有準而茶常聚,輪銳而薄,則運邊中而槽不戛。」

看來,趙佶這位皇帝對茶碾也頗有研究,他這段論述對當今中藥行所用的藥船,亦有參考價值。因為碾槽深、槽壁直,這樣中藥容易聚於槽底內,而碾輪薄、輪邊銳,正好和碾槽底契合,既容易用力、操作方便又不致與碾槽壁相摩擦。

此外,古代的茶碾有的是以石料鑿製的,它們與藥船也有「親緣」關係。

二○○九年七月底,考古界人士對福建省南安市水頭鎮後園村村民翻建「沈氏家廟」時,挖出的一個古代石質碾藥槽進行考證。考古界人士認為,這是「台灣醫祖」沈佺期用過的碾藥槽。這個石質碾藥槽呈船形,上寬下窄,槽的正上方有一道狹長的溝。碾藥槽寬二十八公分、高三十公分、頂部長八十五公分,而底部長只有四十四公分。

史料記載,沈佺期是明朝南安市水頭鎮後園村人,在父親的教導下,他從小學習醫道,鑽研岐黃之術。

明代崇禎十五年(西元一六四二年),沈佺期參加鄉試中舉人,翌年中進士,授吏部郎中。後清兵南下,明朝滅亡,沈佺期不願投靠清廷,便隱居閉門謝客,悉心研究《神農本草》、《本草綱目》等醫學著作,經常義務為老百姓治病。

後來,沈佺期成為鄭成功軍中不可多得的醫師,深受將士們愛戴。一六六四年沈佺期隨鄭成功長子鄭經入台灣。當時,將士們大多數水土不服而染病,沈佺期細查病因,親自上山採藥,用石質碾藥槽碾藥製藥,為開發寶島的將士們解除病苦。

根據《白蓮寺記》載:「……隨世子鄭經入台。時海島初闢,瘴氣為害,公(即指沈佺期)乃採藥治病,治人無數,深受軍民感戴,被奉為『台灣醫祖』。」之後近二十年的時間,沈在台灣行醫濟世,解無數大眾病苦。所以沈佺期使用過的碾藥槽出土,確有其重要的歷史價值。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