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載公益平台文化基金會董事長嚴長壽日前到嘉義大學演講,指出有一名美國史丹佛大學的教授來台參訪後,寫信問他,為何台灣的研究生、大學生言行舉止像十五歲的孩子?嚴董事長說「因為台灣教育沒教他們如何做人處事」。
的確,台灣擁有全世界密度最高的高等學府,大學錄取率近百分百,學生拚的是如何進入排名在前的大學,到了大三,又為了拚進研究所而準備考試,因此大四又落入高三的窠臼,根本無心學習,只為了能進入研究所,但這樣的作法也無可厚非,因為目前就業市場,碩士彷彿成了最低門檻,否則起薪低得可憐。
據筆者觀察,絕大多數的高等教育只注重學術專業,並不重視做人處事的道理,若家庭教育也忽視,研究生和大學生的言行舉止就會像十五歲的孩子。
嚴董事長指出,除了「教育應該不一樣」,學生也需要反省、付出學習熱忱,和家長、學校一起面對與承擔責任,才能改變現狀。上周上通識課時,有一名未來是華語文老師的應華系學生,感慨地對我說,擔任一百個小時的實習課後,即使他有高度教學熱忱,但面對學生上課不認真,不管多大的熱忱終究會消磨殆盡。
日前有一名大一學生要停修我教授的必修課,由於當天是截止日,因此要我一定要簽名,否則他就不能停修,我問他學期都快結束了為何要停修?他說「不停修,這個科目會把平均成績拉下來」,我告訴他「這樣是投機行為,不足取」,過沒多久,他和一名同學到辦公室找我,這名同學開口就說:「他就是要停修,你到底怎麼樣,所以呢?」我楞了一下,怎麼現在的大一學生會這樣?彷彿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我要這麼做,你們得配合。言行舉止的確有些脫序,顯然不懂做人處事的基本道理。
證嚴法師在著作《清貧致福》提到「日常生活要戒慎虔誠—守好做人的規矩,真誠地面對人事物」,《論語‧顏淵第十二》也提到孔子說「克己復禮為仁」,都說明了如果大家都能守規則,使言行舉止合乎禮節,讓家庭生活和樂,那麼學生在學校除了接受專業教育外,在品格、做人處事也必能相對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