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今唯有西江月」出自唐代著名詩人李白的〈蘇台覽古〉:「舊苑荒台楊柳新,菱歌清唱不勝春。只今唯有西江月,曾照吳王宮裡人。」詩意為:破舊的宮苑,荒涼的姑蘇台依然殘留在原處,只是楊柳樹長出了嫩嫩的新葉,採菱姑娘那清脆的歌聲帶來了無限的春意。現在只有長江上空的明月還掛在天上,這輪月亮以前也曾照過吳國宮殿裡面的人啊!
這首看起來是描寫景物的詩,實際上是詩人借描寫景物來抒發自己對吳國亡國的悲痛心情,詩裡記載了一段引發人們無限思考的歷史事件。
春秋時期,吳國與越國處得不融洽。吳國的大王闔閭任用賢臣伍子胥和軍事家孫武,國家漸漸強大起來。但不幸的,吳國在與越國的戰爭中大敗,吳王闔閭受了傷,在退兵途中死去。夫差繼任吳王後,大力發展國家,在經濟及軍事上都進步飛速。兩年後,吳王任命伍子胥為大將,派兵攻打越國,終於大勝而歸。
越王勾踐向吳王求和,夫差答應之後,把勾踐夫婦困在吳國,讓他們做些粗重的活兒。勾踐夫婦裝得非常聽話、順從,吳王就慢慢地信任了他們,三年後放他們回了越國。回國後,勾踐抱著復仇的決心勵精圖治,對自己要求也異常嚴格,每天睡在柴草上,還不時用舌頭去舔掉在屋頂的苦膽,以提醒雪恥報仇之事。這就是成語「臥薪嘗膽」的來歷。
在越國強盛的同時,吳國卻逐漸衰落下去,夫差在戰勝越國後放鬆了對國家的治理。多年後,越國的實力已遠遠超過了吳國,並在隨後的戰爭中,取得了勝利,他們燒毀了吳國的姑蘇台,夫差也被迫自殺,吳國滅亡。
這首詩是李白在遊覽已被燒毀的姑蘇台時所作,詩文表達了詩人對國運衰敗的無奈淒涼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