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已擠壓 如今津貼加碼 總預算相同 農發經費恐下修 社福與產業發展應雙軌並進 制度須再檢視修正
立法院日前三讀通過老農津貼及八項社福津貼加碼案,行政院昨天加開院會,通過明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修正案,編列所增加的兩百二十九億元,也就是由中央籌錢,但屬社會福利性質的老農津貼加碼後,是否會更加排擠農業部門推動產業發展所需的經費,為各方疑慮。

推動社會福利宗旨,是藉由建立社會安全網絡機制,讓國民都能得到基本的生存保障,而歸納我國現行社會福利的範疇,主要包括社會救助與保險、福利服務、國民就業與醫療保健等,而在國民年金開辦前,曾有部分縣市長個別發放敬老福利津貼等,由於是非制度化的措施,造成地方財政極大負擔。
目前老農津貼為每月六千元,明年增加三百一十六元,以現行請領人數六十八萬餘人計,明年度中央政府原需編列逾五百餘億元,約占農政部門年度預算的百分之四十,遠較農業建設發展預算四百餘億元為多,已對農發造成某種程度的排擠,如今老農津貼再增加,農委會為此歲出增列八十二億兩千萬元,但在國庫拮据下,總預算大餅相同,難怪會有加重排擠效應的疑慮。
此外,美國社會福利學者DiNitto博士認為,社會福利措施主要是針對貧窮者為之。
所謂老農津貼,顧名思義是為年滿六十五歲離農者,提供退休後的生活照顧,因此,老農津貼本質上屬政府的無償性給付,不可與一般勞動薪資所得混淆;但國內政治人物一旦提及農民,動輒將其形塑成弱勢族群,似乎只能消極等待政府援助,長此以往,只會造成農民貪婪的形象,而且,離農長者未必是貧窮者,所以老農津貼應與社會福利有區隔。
實施社會福利措施的積極意義,應同時具有激發人助自助的潛能,而非完全獲取或僅為消極的依賴,政治人物應有體認,設法引導農民奮發向上,而非悲情訴求消極的補助。
筆者母親因早年務農,對現今的福利心存感謝,但以總體面觀之,農業經濟產業發展,與維繫社會福利必須雙軌並進,以營造公平、正義、理性與效率的雙贏,如今把包括老農津貼在內的社福制度化,可避免選舉操作,是社福一大改造工程,但社福制度仍有再改造空間,希望相關部會檢視修正。
御史風(投縣草屯/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