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傳說老人家常拖不過大節。農曆七月二十七日凌晨三時許,阿舅與世長辭,沒能留下來一起歡度中秋和兩天後的慶生。
阿舅辭世前兩周尚無異狀,突然急轉直下,四天不能排便、五天不能解尿,診斷結果是器官衰竭。前一晚,原本失聰的阿舅竟然聽得見!還能和子孫們有說有笑,一一唱名無誤,外孫女要開學返校,阿舅還瞇著笑和她說「掰掰」,沒想到竟成永別!
望著阿舅安詳的面容,我不禁悲慟:「阿舅您怎麼躺在這裡?起來,起來啦。」「以後要去叼位找阿舅……」因為那時我還未受到佛法教化,不知不宜嚎啕大哭,以免逝者眷戀而放不下,只知道有多不捨唯一的阿舅啊!
有量有福 福慧雙修
俗話說「呷母舅,親像呷豆腐」;加上阿舅與生俱來的囝仔性,沒有長輩的架子、不說教,後輩們都肆無忌憚和他沒大沒小打成一片,所以我們表兄妹老愛往阿舅家跑。
我和阿舅一起看了不少日片錄影帶,像是:《伊豆的舞孃》、《雪國》、《羅生門》和時代劇《帶子狼》、《影武者》……等等,還一起飆日文歌。這和我日後成為第一代哈日族、選讀日文系,或許不無關係吧。後來我從事日本貿易,阿舅仍不時掛念我的生意。
外公外婆早逝,阿舅一肩擔起「初二回娘家」的任務,而且行之有年,甚至「惜花連盆」,連後輩也一起宴請,讓我們難得每年至少有一次家族聚會,相互問候聊近況。他展現出大家長的氣度風範,使親戚間凝聚一股向心力。
一生精彩 圓滿無憾
早年阿舅曾在基隆「中船」當過技工,後來造船業風光不再,規模縮編而遭裁員。便轉任報關業並成為業界先輩,人稱「阿不拉」(游姓的日語暱稱)。每當在海關等候出口報關的同業見到他,無不禮讓德高望重的「阿不拉」先通過。
我暗自比擬阿舅是「不老騎士」的始祖,他從不騎「小綿羊」,一直到七老八十依然騎「大野狼」。因工作需要,他經常騎摩托車和貨櫃車、拖車頭爭道,穿梭奔馳,令人為他捏一把冷汗。當然不免摔過無數次,也進過醫院,他的子女把機車藏起來,依然拗不過他堅持要做一名「不老騎士」。
直到八十一歲最後一場車禍的後遺症,導致腦內血塊淤積、喪失聽力、行走遲緩,這才迫使他放棄騎車、辭去工作。他始終樂在工作、永不言退的精神,是年輕人的好榜樣。
阿舅喜歡到處「七逃」,子女不帶他出去遊玩他會生悶氣。我以為他牙口不好,總送些軟爛食物孝敬他,結果聽說去龍潭旅遊時,因為不給他買他最愛的當地名產──花生糖,他竟使性子說要跳車!
阿舅連臨走前都很貼心,沒有久病臥床、不拖累旁人,和家人一 一道別後壽終正寢,不留遺憾了。我當做阿舅這位老頑童,到極樂世界逍遙遊去了。
體悟「生死」 學習放下
告別會上送別阿舅之後,眾人轉而期盼自己能有阿舅這樣的福氣,發願多行善事,除了為自己求福報,也祈望回向給子孫。
「愛是苦的痛」,在「放」與「不放」的百轉千迴,經歷伯父、阿舅的逝去,我漸已了然生死問題。在此「哀樂中年」的階段,我得要更無懼於面對長者日漸凋零,勇敢堅強走出悲傷的氛圍,化哀痛為助力。
把握當下,珍惜與親友相處的點滴才是更重要的事。面臨死亡,怎麼做才沒有太多遺憾?如何陪伴長者有尊嚴地走完最後一程?怎麼和家人親友道別,永存無限的追思悼念?我想每個人都應趁早接受生命教育,在有限生命中過得積極。